最近,国家能源集团置业有限公司可“火”了一把,一份拟录用名单直接让它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名单里13名硕士和3名本科生的学历对比,引发网友热议,甚至被调侃为“三碟醋包了顿饺子”。这场争议可不简单,它不仅反映出大家对国企招聘透明度的关注,还揭露了社会对“学历至上”观念的深层矛盾。
一、争议焦点:普通本科生为何能“逆袭”名校硕士?
国能置业2025年统招拟录用名单上,13名硕士来自华北电力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而3名本科生则毕业于绥化学院(公办)、西安外事学院和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民办)。这学历差距这么大,录取结果自然让人怀疑,不少网友猜测是不是存在“萝卜招聘”。
面对质疑,国能置业回应称,这次招聘的岗位是国能包头置业公司的物业服务、后勤保障及商业运营岗,工作更注重实际操作和沟通能力,学历要求只要全日制本科及以上。招聘流程是123名候选人通过资格筛选进入笔试,前15名进入面试,最终3名本科生因面试表现出色被录用。虽说流程清晰,但还是没能完全消除大家的疑虑。
二、制度逻辑:国企招聘的双重困境
程序正义与公众信任的错位
国能置业的招聘流程是符合规定的,笔试筛选、面试择优录取,还有5日公示期,公示完撤下名单也正常。但之前一些“萝卜招聘”事件,像某地“量身定制”岗位条件、面试成绩不公开等,让国企招聘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这次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违规,但学历的巨大反差,还是让公众忍不住怀疑。
学历歧视与能力本位的冲突
数据显示,国能集团近1个月公布的36批拟录用名单中,本科生占比超50%,大多来自普通院校。这说明国企招聘很务实,像运维、客服等岗位,更看重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学历。比如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工作人员说,该校学生报考央企的很多,但录用率很低,这次入选的学生肯定是经过严格考核的。这种“学历够用,能力优先”的理念,和大家认为“名校=高竞争力”的认知产生了冲突。
三、深层拷问:社会公平的度量衡在哪里?
“成见”与“逆袭”的博弈
有网友用《哪吒》里“成见是座大山”这句话,指出普通院校学生也可能有比名校生更优秀的综合素质。国能置业回应称“考生不问出处”,想传达“唯才是举”的理念。但现实中“985优先”“海归优待”等潜规则还存在,所以公众对这个个案很难信服。
公示制度的信任危机
拟录用名单被删除,让争议进一步升级。公司解释是公示期满的正常操作,但在舆情发酵的时候撤下信息,难免让人觉得“心虚”。这种信息透明度和舆情应对的不平衡,暴露了国企在和公众沟通方面的不足,程序正确不一定就能得到舆论认可。
四、破局之道:重建招聘公信力的三重路径
细化公示内容
公开具体岗位的能力评估标准和候选人得分,比如面试评分细则、实操考核录像(处理后不暴露个人信息),用实际证据消除大家的猜测。
动态匹配岗位与学历
技术研发类岗位可以保持高学历要求,服务类岗位明确“能力优先”原则,在招聘公告里分类说明,避免“一刀切”带来的误解。
引入第三方监督
可以参考深圳“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经验,邀请人社部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媒体代表参与招聘关键环节,形成多方监督机制。
这场风波已经不只是一个招聘事件,它成了检验社会公平的试金石。国能置业强调“硕士竞争力不足则录用本科”,这是在挑战大家根深蒂固的学历崇拜。就像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说的:“真正的自由,包括免于被预设标签束缚的权利。”也许,只有更多企业能用能力标准打破学历滤镜,公众心中的“成见大山”才能真正被推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