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赵顼和他父亲不同,宋英宗赵曙当了n年的备胎,等他上位之后,性格怪异,除了给他爹争名分几乎没有做什么正事。神宗为了改变仁英两朝颓势,想以改革振兴国家,此时他碰到了王安石,这位不顾一切的改革家,正好符合神宗的改革人选。
改革不同于微调,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只是对吏治的少于调整,并不伤筋动骨,而王安石的青苗法则是从根本上进行法令修改。自古至今,权力斗争的目的大多为了权力和利益,而改革必定要动摇一些人的利益,所以凡是中期改革罕有成功者。
北宋一直推行的是常平仓法,内容是“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在丰收之年,按照正常市场价收购粮食,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到了灾害之年,再以便宜的价格把粮食出售给百姓,让百姓得以过活。
看似这法令非常好,实施起来却有很多问题。再好的政策也需要人来执行,如果执行的人有歪心,这政策也就无法贯彻实施。常平仓是国家福利机构,是不盈利的,然而有的人私吞财粮,或者私自抬高粮食价格,让百姓购买高价粮食,这些都屡禁不止。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有的官商勾结,私自囤积大量粮食,百姓没有粮食吃,只能向那些大财团借贷,这就是宋代的高利贷。被叫做高利贷,当然利息高得可怕,有的年息高达七十二分,不贷那么可能被饿死,借贷有可能背上沉重的负担,最后家破人亡。
这就是王安石变法的初衷,他的目的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一方面改善民生,另一方面使得国家财政充盈。青苗法面世,它的基本内容是国家以二分利息,贷给农民、百姓,可以贷粮食或者银两,农民可以在灾年以相对便宜的利息吃上饭。史料记载“青苗法者,以常平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
青苗法的另一个目的,则是解决大财团盘剥百姓的问题,并且把原本被官商占据的利益收归国有,相当一个大型国有控股企业,来统筹划分利益,当然国家和百姓都会受益。那么改革的对象是谁?自然是那些官绅集团,控制这些财团的是谁?是那些朝廷高官。
王安石变法的后台是宋神宗赵顼,如果不是皇帝给他撑腰,估计10个王安石都不可能实施新法。反对者有司马光、韩琦、欧阳修等等,这些人都是青史留名的大人物,在政见上本不相同,但在反对新政上达成共识,这是为何?
一切都是利益在作怪,以韩琦为例,他是反对新政的领头羊。韩琦世代为官,在他身上到达鼎盛,他家中的庄园无边无际,各种黑白收入更是无法计算,包拯每年的俸禄折合现代人民币都超过千万,他韩琦的收入难以想象。
原本七十二分利的收入没有了,这可以说是动摇了权贵的根基,反对新政那是必然。在此不是抬高王安石,其变法也有很多问题,最后也以失败告终。一心为国、忠贞不二的君子集团早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一张张贪婪的嘴脸,你动了我的蛋糕,我自然会想办法收拾你。
从初始王安石的变法就注定失败,这还只是宰执大臣的反对,下面无数的官吏更说一套做一套,以至于青苗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成果。在利益面前,一切仁义道德都不复存在,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才是这些宰执大臣的最终目的。
参考资料:《宋史·列传第七十一》、《宋史·列传第八十六》
本文来自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所以张居正吸取教训改革成功。[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