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苔 来源:燕梳师院
继申能财险新班人马强势就位,不少人对这家险企寄予了无限厚望。尽管2024年三季度财报披露了其部分经营情况,但真实表现仍扑朔迷离。此时,公司四季度财报“登台露面”,是“粉墨登场”还是“闪亮登场”?我们即将揭晓。
首年巨亏
1月26日,申能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申能财险”)公布了其2024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这意味着公司首份年度报告浮出水面。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公司累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5.12亿元,净利润-24.57亿元。具体而言,四季度单季保险业务收入35.11亿元,净利润-24.91亿元。可见,四季度的不佳表现是导致公司亏损的关键所在。
图源:公司2024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而根据微信公众号“申飞扬能无限”的披露,截至2024年前11个月,申能财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42.61亿元,同比增长3.62%,主要指标平稳向好,实现现金净流入,非车险业务表现突出,同比增长18.76%,公司市场排名从去年同期的12位上升至11位。
对比两者数据,相差甚远。进一步分析,此次偿付能力报告披露的收入数据仅指公司第四季度,官微则披露的是前11个月的保费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申能财险已于2024年10月1日正式受让天安财险保险业务。同时,为扎实推进各项前期工作,在2024年10月2日顺利完成系统切换、正式开展保险业务,并稳步推进资产交割工作。
然而,公司受业务承接的影响,偿付能力显著下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末,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306.51%,相较于上季度末,大幅下降5414个百分点。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预测下季度偿付能力将继续走低,前景不容乐观。
车险承保或为“罪魁”
尽管非车险业务表现亮眼,但车险业务仍是公司“主力军”。数据显示,公司四季度累计签单保费35.11亿元,其中车险签单25.6亿元,占比高达73%;非车险前五大险种合计签单保费仅8.38亿元,不足四分之一。由此可见,公司2024年度的盈利状况取决于车险业务的表现。
根据2024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全年综合成本率高达105.33%,这意味着每收取100元保费,公司需支出105.33元成本,显然已陷入承保亏损的局面。具体来看,综合费用率34.46%,反映出渠道佣金、营销投入等刚性支出的膨胀;而综合赔付率则高达70.87%,表明公司在风险控制方面的薄弱——可能是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盲目降价,或是对高风险客户筛选失效。
更值得注意的是,车险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且同质化严重。头部保险公司凭借规模效应可以有效压缩成本,而申能财险市场排名仅从第12位微升至第11位,尚未形成显著的规模优势,反而在成本控制上显得捉襟见肘。这种情况下,车险业务的成本劣势尤为突出。
尽管非车险业务同比增长18.76%,但其体量仅为车险的三分之一,短期内难以对冲主力业务的“失血”。更矛盾的是,公司一面强调非车险的战略地位,另一面却在资源分配上向车险倾斜——这种路径依赖无异于“饮鸩止渴”。若不能彻底扭转车险承保亏损的恶性循环,非车险的增长成果或将沦为填补财务窟窿的“止血绷带”,而非驱动长期价值的引擎。
申能进,天安退
论申能财险,道天安财险。
天安财险成立于1995年1月,曾是中国第四家财产保险公司,以其激进的市场策略闻名。为了在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中脱颖而出,天安财险选择了理财险作为突破口,希望通过这一创新产品实现“弯道超车”。
理财险结合了投资与保险的双重功能,一度在市场上风靡一时。天安财险大举投入资源,迅速扩大市场份额。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监管政策的收紧,理财险市场“遇冷”。天安财险的理财险业务受到了严重冲击,巨额的前期投入和不断增加的兑付压力使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加之其他因素的叠加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迅速恶化,最终导致了资不抵债、被接管的命运。
四年来,天安财险经历了一系列重组过程,最终(保险业务)被申能财险接手。因此,从严格上讲,两者并不能划等号。
而新成立的申能财险是一家国有控股保险公司。2024年1月16日,公司获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批准,正式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成立,注册资本高达100亿元人民币。目前,公司“董监高”人事搭建已趋于完善,除了从大股东方委派的董事长龚德雄,还包括盛亚峰、吴俊豪、李争浩、何瑶静等九位高管成员。
从“董监高”团队搭建来看,一方面,来自申能集团委派的高层管理人员,如龚德雄、吴峻豪、李争浩等,确保了公司战略方向与集团整体目标的高度一致;另一方面,来源于太保财险以及天安财险的原“董监高”团队的人才输送,如盛亚峰、吴俊豪、宋荣中、文霞、寇峰等人。
2024年是申能财险“人事架构搭建”的一年,公司迅速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管理队伍。然而,2025年将是其真正推动业绩的关键一年。尽管其资本实力雄厚,但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中找到差异化定位,如何避免重蹈天安财险的覆辙,仍是其面临的核心挑战。
天安财险的教训表明,过度依赖单一业务线或激进的市场策略,可能会在短期内带来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但长期来看,缺乏稳健的风险管理和多元化的业务布局,终将难以为继。申能财险能否在继承天安财险“遗产”的同时,走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