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演白敬亭、章若楠的直播互动,到剧组全员在抖音、微博高频“撒糖”,再到网友自发创作的二创视频刷屏短视频平台,《难哄》这部尚未开拍的IP剧,仅凭“营业”便已撬动全网流量池。这场现象级的营销事件,不仅印证了热门IP的商业价值,更揭示了当下影视行业“沉浸式追剧”时代的流量密码。

《难哄》改编自晋江作者竹已的高人气小说,原著中温以凡与桑延“破镜重圆”的虐恋故事本就自带千万书粉。剧版《难哄》的“营业”却从选角阶段便拉开序幕:主演白敬亭、章若楠的定妆照一经发布,便因高度契合角色气质登上热搜;剧组开通官方账号后,持续释出“氛围感”片场花絮、主角互动短视频,甚至发起“全网征集桑延温以凡名场面”活动,将书粉的参与感拉满。

这种“沉浸式营业”迅速点燃粉丝热情:微博话题#难哄剧组集体营业#阅读量超20亿,抖音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50亿次,豆瓣小组中关于选角、剧情还原度的讨论帖日均新增数百条。网友戏称:“别的剧是边拍边播,《难哄》是边拍边‘养’粉丝。”
IP产业链的流量经济学《难哄》的营销策略之所以成功,本质上是一场对IP价值的多维度开发:
1. 人设红利最大化:白敬亭饰演的“拽哥”桑延与章若楠的“清冷女神”温以凡,精准踩中年轻女性对“救赎式爱情”的幻想。剧组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渠道强化角色人设,甚至将主演戏外的互动包装成“桑头温尾CP售后”,让观众模糊戏内戏外界限。

2. 二创生态激活UGC:官方主动释放高颜值剧照、台词片段,鼓励网友进行表情包、剪辑视频、同人文创作。例如,一段“桑延雨中追车”的10秒路透视频,衍生出数十个B站虐恋混剪,形成“用户生产内容反哺IP热度”的闭环。

3. 跨平台流量收割:从微博热搜到小红书穿搭解析,从抖音挑战赛到快手短剧联动,《难哄》的宣发覆盖全网渠道,甚至与品牌合作推出联名款(如某奶茶店推出“难哄同款芋泥波波”),实现IP流量变现。

尽管《难哄》的营销被视为行业标杆,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过度营销透支期待值?有观众吐槽:“路透比正片还多,真到开播时会不会审美疲劳?”此前《偷偷藏不住》因类似操作导致口碑两极分化,前车之鉴犹在。

演员被角色绑架?白敬亭因频繁以“桑延”身份营业,被部分网友批评“戏外演技比戏内好”;而CP营销一旦过度,也可能反噬演员个人发展。
IP改编的同质化陷阱:近年青春虐恋IP扎堆影视化,从《何以笙箫默》到《难哄》,“破镜重圆+双向救赎”的套路能否持续打动观众?行业需要思考如何避免“流量内卷”。
未来影视宣发走向何方?《难哄》的案例为行业提供了三点启示:
1. “陪伴感”成核心竞争力:新一代观众不再满足于被动看剧,而是渴望参与创作、互动甚至“养成”作品。宣发需构建“用户共创”生态。

2. 短内容驱动长内容:短视频、直播等“碎片化物料”成为引流关键,但需与长剧集品质形成合力,避免“噱头大于内容”。
3. IP运营需长期主义:从选角、拍摄到播后衍生开发,IP的价值链条正在延长。如《难哄》可探索线下主题展、有声书、周边商品等,延长生命周期。

《难哄》的“集体营业”现象,是影视行业在流量时代的一次成功实验,却也暴露了过度依赖营销的风险。当观众为精心设计的“甜蜜互动”欢呼时,行业更需清醒:唯有将“营业”的热度转化为作品的厚度,才能让IP真正“难哄”长青。毕竟,再高明的营销,也抵不过一句“好看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