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全新SUV上市爆冷,搭高阶智驾也无用?

邬雨薇来讲车 2025-04-12 16:03:32

汽车圈最近挺热闹,新车发布会一个接一个,恨不得把“遥遥领先”四个字刻在脑门上。但要我说,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引发讨论的,除了那些自带流量的网红车型,恐怕就是那些明明声势浩大,结果却销量惨淡的“翻车”案例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么一款车——东风本田S7。

没错,就是那个原本打算叫“烨”,结果因为名字争议太大,最后默默改回本田的纯电SUV。说实话,这车刚上市的时候,我身边不少朋友都觉得“这绝对要火”,毕竟本田的牌子在那摆着,合资车的底蕴总还是有的吧?加上看起来挺前卫的设计,以及号称智能化大幅提升的配置,怎么看都像是奔着爆款去的。

可现实呢?残酷的市场数据毫不留情地给了本田一记耳光。三月份销量多少?373辆!这数字,要是放在一个新势力品牌身上,可能连新闻都懒得报道。但它偏偏出自本田之手,这就让人不得不深思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款被寄予厚望的合资纯电SUV,落得如此境地?

更何况,这可不是什么入门级小车,它的官方指导价可是高达25.99-30.99万元啊!这个价位,随便拎一个国产品牌出来,都能给你一堆配置爆表的选择。难道合资车真的已经彻底不行了吗?还是说,本田S7本身就存在着什么致命的缺陷?

要我说,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合资车不行了”来一概而论。市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消费者用脚投票,说明本田S7身上确实存在着一些无法让他们接受的问题。,咱们就好好扒一扒这款车,看看它到底“翻车”在哪儿。

得说说这个“烨”的梗。虽然最后改回了本田的牌子,但“烨”这个名字带来的负面影响,恐怕早就已经渗透到潜在用户的认知里了。你想啊,一个新品牌还没出生就被扼杀,这背后得有多少故事?消费者难免会联想到质量问题、技术瓶颈、营销策略失误等等。就算最后换了名字,这个阴影也难以消除。

更何况,对于很多追求品牌价值的消费者来说,本田这个牌子已经足够响亮了,何必再搞一个不伦不类的“烨”呢?这种操作,反而显得本田对自己的品牌不够自信。

再来说说外观。本田S7的设计,确实和以往的本田车型截然不同,充满了科幻感和未来感。这种设计真的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吗?说实话,我个人觉得它的外观有些过于激进,线条过于锋利,给人一种不太协调的感觉。

要知道,中国消费者买车,除了考虑实用性,还要兼顾面子。外观设计要大气、稳重,不能过于个性化,否则很容易被贴上“另类”的标签。本田S7的设计,显然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这个平衡点。

而且,现在的新能源车,都在追求简约、流畅的设计风格,强调科技感和未来感。而本田S7的设计,却显得有些用力过猛,反而失去了那种简约的美感。

如果说外观还算见仁见智,那内饰设计就真的是槽点满满了。首先,那个竖置的中控大屏,真的是让人一言难尽。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横置大屏才是主流啊!竖置大屏不仅视觉效果不好,而且操作起来也不方便。

更重要的是,本田S7的内饰用料和做工,完全对不起它25.99万起的售价。塑料感太强,细节处理不够精致,整体感觉就像是一个十几万的车的内饰。

要知道,现在国产新能源车的内饰,都在追求豪华感和科技感。大量使用真皮、Alcantara等高档材质,配备各种高科技配置,力求给用户带来极致的驾乘体验。而本田S7的内饰,与它们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除了外观和内饰,本田S7的尺寸也是一个硬伤。虽然定位是中型SUV,但它的实际尺寸却和紧凑型SUV差不多。这就导致它的空间表现并不出色。

要知道,中国消费者对空间的需求是非常高的。很多家庭买SUV,就是为了满足日常家用和长途旅行的需求。如果空间不够宽敞,就会影响到乘坐舒适性和储物能力。

而本田S7的空间表现,显然无法满足这些需求。无论是前排还是后排,都感觉有些局促。后备箱的容积也不够大,无法满足长途旅行的行李需求。

更重要的是,现在国产新能源车的尺寸都在越做越大。很多紧凑型SUV的尺寸,都已经超过了传统的紧凑型SUV。而本田S7的尺寸,却显得有些落后于时代。

本田S7也不是一无是处。它的操控性还是不错的,底盘调校比较扎实,动力也很充沛。但是,这些优点在如今的新能源车市场,已经不再是核心竞争力了。

现在的新能源车,都在强调智能化和自动驾驶。而本田S7在这方面的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它搭载了Honda CONNECT 4.0车机系统和Honda SENSING 360+高阶智驾系统,但这些配置在同价位车型中,并不算突出。

更重要的是,本田的智能化和自动驾驶技术,相比于一些国产新势力品牌,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无论是车机系统的流畅度、功能丰富度,还是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都有待提高。

而且,现在的新能源车,都在强调个性化定制。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配置、颜色、内饰等等。而本田S7在这方面的选择性比较少,无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本田S7的“翻车”,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品牌形象的问题。“烨”这个名字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本田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储备不足,都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是产品力的问题。外观设计不够吸引人,内饰用料和做工不够精致,尺寸不够宽敞,智能化和自动驾驶不够突出,个性化定制不够丰富等等,这些都成为了本田S7的短板。

是市场环境的问题。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品牌都在推出极具竞争力的产品。而本田S7在这些强劲的竞争对手面前,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本田S7还有机会吗?我认为还是有的。只要本田能够正视问题,积极改进,还是有可能在新能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

首先,要加强品牌建设。要改变消费者对本田在新能源领域技术储备不足的印象,可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加强营销宣传等方式,提升品牌形象。

其次,要提升产品力。要重新设计外观和内饰,使其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要提升用料和做工,使其更具有豪华感和科技感。要加大尺寸,使其更宽敞舒适。要提升智能化和自动驾驶水平,使其更具有竞争力。要丰富个性化定制选项,使其更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最后,要调整价格。要根据市场情况,制定一个更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可以考虑推出一些入门级车型,以降低消费者的购买门槛。

当然,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本田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但是,只要本田能够积极应对,相信它还是能够在新能源市场取得成功的。

说到底,本田S7的失败,也给所有合资品牌敲响了警钟。在新能源时代,合资品牌不能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而是要积极拥抱变革,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本田S7的“翻车”,也提醒我们,买车不能只看品牌,更要看产品力。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一款真正适合自己的车型。

未来,新能源车市场将会更加精彩。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优秀产品,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品牌能够脱颖而出。

最后,我们不妨来个数据总结。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3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88.3万辆,同比增长35.3%。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67.2万辆,同比增长26.7%。而本田S7的373辆销量,显然与整个新能源市场的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不仅是本田S7的困境,也是很多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能否抓住机遇,积极变革,将决定它们未来的命运。

1 阅读:302

邬雨薇来讲车

简介:邬雨薇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