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朱元璋为选继承人,叫来朱棣和朱允炆。他出了一道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让两人对。朱允炆说:“两打羊毛一片膻。”朱元璋摇摇头,谁料,朱棣对了一句,朱元璋惊了。
晚年,朱元璋在选皇室继承人的问题上犯难了。原本他看中太子朱标,不料太子英年早逝,朱元璋心目中的人选是太孙朱允炆和四子朱棣。
一天,朱元璋想对两人进行试探。便把他俩叫来,出了一道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让他们对出下联。
朱允炆思考了一下说:“两打羊毛一片膻。”这副下联比较工整,“风”对“两”,“马尾”对“羊毛”,“千条”对“一片”,“线”对“膻”,一个骑马,一个放羊,只能说马马虎虎过得去。
朱元璋听罢摇摇头,随后看向朱棣,谁料,朱棣不慌不忙,随口对了一句,这下可把朱元璋震惊了。
朱棣灵感一发,来了句:“日照龙鳞万点金。”这句一出,极为工整,而且极富内涵。
从字面上说,“风”对“日”,“照”对“吹”,“龙鳞”对“马尾”,“万点”对“千条”,“金”对“线”,特别是“龙”字,画龙点睛,的确是绝对。
从三人的对联分析,朱元璋骑马打天下,历经艰难困苦,朱允炆则接过父辈的马鞭,可以安安稳稳地做个牧羊人。
而朱棣却志比天高,这句则暴露了他的野心,坐上第一把龙椅,才是他的目的。
看似轻松的文字游戏,却表露了各自的心迹。但朱元璋还是拿不定主意。
没两天,他又找来了朱允炆,语重心长地说:“大明王朝你看用什么良策治理最好?”
朱允炆沉默了一会,抬头说道:“祖父,治国容易治家难啊,如果有敌人入侵者可以命武将和叔叔们率部队去抵御。可如果叔叔们有异心,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没料到,朱允炆会这样问,朱元璋一时被问住了,自己的儿子生异心,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他沉默了一会,把皮球又踢了回去。
朱元璋笑着说:“那孙儿的意思哪?”
这下,又轮到朱允炆傻眼了,没想到给自己挖了个坑,他只能硬着头皮说:“对于这个问题,孙儿考虑了很久,可以分三步走。”
朱元璋一惊:“哦?是哪三步?”
朱允炆道:“第一步,先用“德”来感化他们,收买他们的心,再用“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仁义”在先,要先礼后兵。”
见朱元璋点了点头,朱允炆接着说:“第二步,削减或变动他们的封地、蜀地。第三步,刀兵相见、大力削藩。”
朱元璋听完,笑着点了点头。他认为这“三步法”,可以完美地解决内患这个隐忧。可是,他却想错了。
朱允炆登基第二年,就开始大力削藩,而朱棣也不能坐以待毙,不能任由这个毛头小子,坐在头上指手画脚、拉屎撒尿。
但是,朱棣不能明目张胆地打着“谋反”的旗号,总得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朱棣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那就“靖难”,清君侧的意思,清除群主身旁的佞臣。
结果,“靖难之役”大获成功,朱棣赶走了侄子朱允炆,他恨不得立即坐上龙椅。然而,却被一高人制止了。
这人名为杨荣,他提醒朱棣说:“先去祭拜祖先,让别人知道你才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再举办登基仪式,写一份诏书,告示天下。”
朱棣听取了他的意见,先去祭拜了朱元璋与马皇后,登基仪式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他对杨荣说:“你才智过人,那就你来写这份诏书吧。”
谁料,杨荣摇摇头推辞道:“拟写诏书是一件举世闻名的事,在下文笔还逊色于人,解缙堪当重任。”
杨荣把这“烫手的山芋”交给了大臣解缙,解缙只能领命,但他却为难了。
解缙是朱允炆在朝时的臣子,后又投奔朱棣。
这份诏书,如果写不好,可是杀头的大罪。他心想:如果只是阿谀奉承,民众会取笑我叛变;如果敷衍了事,朱棣肯定不会放过我。
看来,还真得从文字上下功夫,不得不说,解缙还真有两下子,他先定了调子。
随后,他在纸上写道:迎帝昭告,时局多变,燕王力挽狂澜,惠帝无用,蒙蔽蒙主,朱棣横空出世,黎民永乐。
第二天,朱棣昭告天下,顺利登基。
【秋萧浅读】
朱元璋听了太孙的三部曲,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把皇位传给他,但朱允炆并没有按照这三步去做,他上来就大力削藩,最终落了个凄惨的下场。
如果,他把“仁义”放在前面,以“礼”对待叔父,用“德”来感化他们,如他自己所言,“先礼后兵”,他的结局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