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在海外,印度人比中国人混得好?

发煌说历史 2023-02-24 07:13:04

看了下英国新首相苏纳克的履历,发现这家伙简直是个现实版的爽文男主。

他的祖父母出生在印度旁遮普邦,为了讨生活背井离乡,先是跑到东非,60年代才移民到英国。和海外的中国人、韩国人一样,在海外的印度人也特别重视教育,苏纳克的父母拼命读书,后来在英国当上了医生和药剂师,成为中产阶层。

等到了苏纳克这一代,他的家庭已经有条件让他接受英国贵族学校的教育。苏纳克也很争气,他先是在著名的温彻斯特公学读书,之后进入牛津大学读政治经济学,后来又去了斯坦福大学读MBA,毕业后进入高盛投资银行工作,履历相当光鲜。

更逆天的是,苏纳克后来娶了自己在斯坦福时的同学,印度亿万富翁纳拉亚纳·穆尔蒂的女儿。他这位岳父被称为“印度比尔·盖茨”,手下的IT公司市值高达465亿美元。

看看苏纳克家族的历史,基本上每代人都实现了一次阶层跨越,到了苏纳克这儿,居然一路走上了西方大国首相的位置。

在海外印度裔中,苏纳克可以说是逆天的存在了,但他可不是孤例。

之前约翰逊的内阁中,除了担任财政大臣的苏纳克之外,内政大臣和商业、能源和工业大臣也都是印裔,他们每一个都是身处要职,对英国的内政外交有相当的影响力。

另外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在2019年英国富豪榜上,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富豪也是印度裔,分别是身价220亿英镑的欣杜贾兄弟和身价186.6亿英镑的鲁本兄弟。

欣杜贾兄弟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些印度人,与平时我们所调侃的“印度阿三”形象大相径庭?

实际上,不仅在英国,在美国,印度人同样混的风生水起。美国政界的印裔也很常见,只是平时不太为我们注意,像现任美国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前南卡罗来纳州州长、特朗普时期的驻联合国大使妮基·黑莉等等,都是印度裔。

至于科技界和商界,印度裔大佬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国内这方面也有过不少报道。记得有个数据说,美国的高科技公司里,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高管是印度裔,硅谷最著名的几个巨头像IBM、微软、谷歌、摩托罗拉等,CEO都是印度裔。

也难怪现在网上常看到有人开玩笑,说印度人正在“接管世界”。

上面提到的都是爬到高层的印度裔,似乎有拿特例说事儿的嫌疑,那普通的海外印度人呢?皮尤做过一项调查研究,数据让我非常惊讶,是最近几年美国家庭收入的中位数,排名第一的也是印度裔。

2018年,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是5.3万美元,不低了吧,但全美印裔家庭的中位收入是多少呢?10.2万美元!几乎是平均值的2倍,比我们印象中最勤劳的华裔、韩裔,最精明的犹太裔家庭都要多。

说到这儿,很多人肯定都觉得不可思议,印象中的印度,不是那个全球文盲人口最多、种姓制度犹存、靠牛粪治病、火车还卖“挂票”的国家吗?这么不靠谱的民族,在海外怎么好像开了挂一般?

为什么印度人在海外这么混的开?

这个问题网上讨论也很多,但不管怎么分析,第一个被提到的往往是印度人的语言优势。我知道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觉得印度人那一口咖喱味的英语,说出来还不够丢人的,谁听得懂啊?

现实中还真不是这样。在我们中国人听起来,印度人讲的英语发音一点也不地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印度英语早已是国际标准英语的一种。

再者不要忘了,语言最大的功用是交流信息,印度普及英语,印度人用英语日常交流毫无压力。而反观我们的英语教育,平时背单词、学语法、练发音,结果学了十几年,与外国人交流起来,还是磕磕绊绊,是典型的哑巴英语。

跨国企业中,印度人比华人更吃得开,语言优势是很重要的一点。

第二个也常被提到的,是印度人的行为方式,或者说是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印度的教育理念贴近西方,推崇“精英教育”,比如大名鼎鼎的印度理工学院,其录取率仅有2%,比麻省理工、哈佛大学还要低。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精英,思维方式普遍贴近西方,比如他们大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点与华裔的内敛大不相同。这使得印度人进入西方国家后,能够很快适应欧美那套社会文化体系,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

以前与在500强外企工作的朋友闲聊时,他们都曾提到,在公司里,话最多也最活跃的,基本都是印度人,而做到公司中高层的外裔中,印度人也占据了最高的比例。在展现自信,表达自我方面,印度人确实有一套。

别小看了“说”这个本事,我看了下苏纳克的就职演讲,BBC下面的评论,大部分人对他还是比较认可的,尤其是,看到有不止一个评论说,原本不看好这个人,但听了他短暂的就职演讲,觉得这个人“会很真诚地尽力去做好”。

说到这里,似乎都是在说印度人的好话,再讲下去怕是要被人说“印吹”了。

还真不是这样,那么多印度人在海外功成名就,只能让我忍不住想到,拥有庞大人口资源的印度本国,怎么就如此摆烂呢?

两相对比,只能说,不是印度人不行,而是印度政府不行。

印度人“接管”高科技公司,现在又开始“接管”英国政府,看似光鲜,但背后的代价呢?是本土人才的大量流失。多年来,印度金字塔顶端的人才,几乎都被欧美收割,印度政府自己也对此痛心疾首:“以前印度是英国的棉花殖民地,而现在则沦为了人才殖民地。”

现在英国差不多有150万印裔,是英国最大的少数族裔。伦敦西郊有个地方叫索绍尔区,60%的居民都是印度裔,可以说是印度版"唐人街"了。美国的留学生群体,印度人的占比这几年也超过了中国。

前几天经合组织发布的《2022年国际移民展望》,显示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留学生群体中,毕业后选择留在本地工作而不回国的,印度人是比例最高的。但这也怨不得别人,印度自己这些年发展的实在不怎样,高端产业太少,很多留学精英即便回国也毫无用武之地。

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阿米尔汗饰演的男主角,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印度建设祖国,成了一名小有成就的发明家;而另一个角色,后来留学美国,在公司做到高管,豪车豪宅,回国炫耀,是个惹人生厌的反面人物。

但回到现实中,不得不说,这个反面角色才是印度留学生群体的常态。考上名校,移民美国,才是很多印度人的理想。

所以,说了这么多,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印度人和印度这个国家?

我觉得在中文互联网上,大众对印度更多是轻视和调侃的态度,什么干了这碗恒河水啦,阅兵像耍杂技啦,航母修了几十年还没下水啦,等等等等,几乎成了被网友拿来作梗的素材库——换句话说,我觉得大多数人对印度,其实是持一种俯视的心态。

这种心态真的可取么?不错,历史上,印度论打仗屡败于中国,论经济,西方喊了这么多年的“龙象之争”,赶超中国,最后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知乎上有关“印度是否能够超过中国”问题下,几乎清一色的嘲讽语气。

但不要忘了,如果我们回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的中国,当时国内问题之严重,绝不亚于今天的印度。是过去四十年和平稳定的发展,才有了今天崛起的局面,即便如此,中间也是出过不少岔子。

所以我们并没有理由对印度掉以轻心,海外印度裔精英的表现证明,这个国家是可以拥有大量杰出人才、拥有巨大潜力的,一旦将来释放出这种潜力,印度将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对手。而尊重你的对手,是避免失败的第一步。

1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