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造业这几年上演了一出“王座争夺战”:中国坐稳龙头,美国想靠AI和芯片翻盘,欧洲抱怨能源贵干不起活,剩下的,大家把目光齐刷刷投向了印度。 毕竟嘛,人多、地广、英语好,还老说自己是“下一个中国”。

可专家一句话泼了冷水:“印度这路,压根走不通。”为什么?工厂盖得快,机器不会开;劳动力够多,能干的太少。 最魔幻的是:车间供着神像,电焊机落灰吃灰。这哪是制造业?这分明是开庙会。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印度为啥“工业梦”梦不到头。 六亿劳力,凑不出一批技工 要说起印度工业化的失败,得先从一个最“不该发生”的现实说起:印度有世界最多的年轻人口,却干不成最简单的组装任务。根据印度工程出口促进委员会的内部调查,在南部多个工业区,大量中国生产设备因缺少熟练工人操作,竟然“吃灰”数月未开工。

不是没人,是没人会。这不是笑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数据:印度有6亿劳动力,但能被称为“技术工人”的不到6%。 哪怕是“初级技能”的岗位,比如机械零件组装、电焊、冲压,印度的培训体系和教育水平也远远跟不上产业节奏。

2023年印度政府承诺放开对中国技术工人的签证限制,但一年下来,仅发出不到2000份签证。中国工人能开动机器,印度工人却还在等着“阿三大师”显灵。 更讽刺的是,印度官方居然还宣称“黄金制造时代”已经来临,“自力更生”才是正道。

问题在于,自力更生得靠真本事,而不是靠挂在墙上的标语。 工业化不是靠喊口号,它是靠培养能读懂说明书、能焊接钢板、能精准装配电路板的“手艺人”堆起来的。而印度,恰恰缺的就是“手艺”。 在这种背景下,哪怕是印度最大财阀高塔姆·阿达尼的太阳能企业,也在苦等中国技术人员入境。

印度国内所有大型产业协会,从纺织到机械,从电子到鞋业,无一例外地请求政府“开放签证”,否则连出口订单都无法完成。 工厂建了,机器买了,订单来了,工人请不来。这不是“未雨绸缪”,这是“喝水都呛”。印度的问题,不是缺人,而是缺能干活的人。 有手没脚的产业梦,教育崩了底 印度为什么缺“能干活”的人?一句话,他们的教育体系崩了底。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学者埃里克·汉努舍克指出,印度只有15%的青少年掌握基本的阅读与算术能力。

而中国,这一数字是85%。差距,不在语言,也不在制度,而在“能不能让人看懂说明书”。 印度确实在搞“普及教育”,但普及得很表面。比如,“脱盲标准”只要求能用15种官方语言之一写下自己名字,这种“奇技淫巧”,在电子组装线上是完全没用的。 印度理工学院学生毕业即失业,IT行业人浮于事,只能流入“零工经济”捡点边角料。这不是“人口红利”,是“人口负债”。 当年的中国,教育虽薄弱,但从小学就灌输“要强”精神,不服输、不认命、逼自己学数理化。

80年代我们进了学习型社会,孩子从小补课、做题、拼学区房,这背后是一整套“教育驱动式工业化”的系统。正因为有这个系统,中国才能在几十年内完成跨越。 印度没这个土壤。印度孩子多,学校少,师资差。女孩入学率低,偏远地区教育资源更是空白一片。 哪怕是大城市里的中学,学生三年不摸理化实验器材的现象比比皆是。教育做不到“人人能懂机器”,产业就永远迈不出“简单代工”的圈。 更致命的是,印度的政策方向还在跑偏。印度政要和经济学家频频鼓吹:“我们不需要中国那样的制造业,我们要发展服务业。” 这个理论听上去洋气,实则对产业链一无所知——你没有生产制造的底层,服务业就成了“空中楼阁”,只能给西方公司当客服中心,干些边缘活。 印度精英错判了路径,也错估了国情。

搞工业化,不是拿几本英文教材就能搞定的事,是从打铁、烧焊、拉电缆干起的苦活、脏活、技术活。 而印度正缺这样一代“苦练技术”的年轻人。 中国在冲刺,印度在原地热身 中国为什么能起飞?有人说是政策好,有人说是市场大,但更深层的原因,是“红皇后竞赛”精神——为了不落后,就要一直往前跑。 而且越是想领先,就越得拼命跑。这种理念渗透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也写在了中国的产业逻辑里。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还在招手引进外资,但1985年以后,拆设备、翻说明书、培养工匠的“逆向工程”模式迅速形成。 中国不满足于“拿来主义”,而是从零件开始学,从标准件做起,一步步构建起自己的工业链。 而且我们有制度优势,能将工业区、教育系统、科研机构全部整合,形成从“校门”到“厂门”的一条龙生产力。 相比之下,印度至今还在“等一个奇迹”。 政客把签证审批挂在嘴边,却迟迟不开放;企业家想学中国,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人;产业协会天天上书,却被“国家安全”理由挡在门外。 连基本的“工业培训”都要靠外国人来支援,这种国家真的准备好制造崛起了吗? 印度的“人口红利”只剩“人口”,没剩“红利”。卢比升值、教育疲软、签证封锁,多重障碍正在堵死“中国产能转移”的路径。 印度原本可以接下中国腾出的低端制造机会,但如今看,越南抢了轻工业,墨西哥吃下电子代工,印度甚至没捡到碎片。 这不是“梦碎”,这是根本没开始做梦。工业化从来不靠幻想,而靠制度与技术。而这两样,印度目前都没准备好。 如果印度再不醒来,中国早已跑远,印度还在原地练习“系鞋带”。在“红皇后”赛跑里,这种节奏,注定是被甩开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