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尔善的《封神2》带着无数期待走上银幕,却以一场口碑的暴风雨作为开篇。电影上映后,票房的激增掩盖不了观众反应的两极化,尤其是在太原的路演现场,乌尔善面临了愤怒与质疑的直接对抗。一位观众情绪失控,质问导演:“为什么封神的口碑两极分化?你想过没有?”这一质问如同利刃,切割开了《封神》三部曲背后沉甸甸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裂隙。而乌尔善却冷静回应:“电影作为大众的艺术,大银幕的呈现就是一次探讨,我们珍惜每一次与观众的交流。”这种回应,既显示了导演的谦逊,也让人感受到电影人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时的坚韧。

然而,面对观众的质疑,乌尔善似乎并没有选择回避,而是勇敢地面对了争议,并试图通过解释来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他表示,希望观众能像喜欢《封神1》一样,继续给予《封神2》同样的爱与机会,最终让三部曲完成。这份呼唤不仅仅是对一部电影的期许,更是对自己艺术创作道路上艰难坚持的回应。乌尔善明言,“只有观众的支持,才能让我们按计划完成《封神3》,否则,许多角色就难以完成他们的命运。”这句话背后,蕴藏的是对电影创作的热爱和对观众的感恩,而这也是《封神》三部曲的创作初衷所在。
然而,这种复杂的情感与背后做出的创意选择并不止于此。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殷郊三头六臂的法相设计,这一形象的出现引发了巨大的讨论。乌尔善明确解释,这一形象来源于中国民间神话,三头六臂的设定源自对殷郊这个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刻分析。每一头都代表着不同的情绪:愤怒、悲伤和庄严。这种设定,不仅是为了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在传递角色复杂的情感层次。

乌尔善的话语带有强烈的自信和执着,他认为这种独特的视觉表现方式是电影艺术的一种尝试,正如他所说:“我觉得这个形象很酷。”可是,这种“酷”的背后,却激起了部分观众的不适和反感,甚至有人质疑这特效是由外包公司以4500元制作。对此,后期制作公司也出来辟谣,强调特效制作精良,历时超过18个月,涉及了高水平的团队与技术。即便如此,争议依旧没有平息。
这一系列事件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电影创作与观众期待之间的张力。在当下的娱乐环境中,电影制作常常面临着商业化与艺术追求的双重压力。而《封神2》作为一部巨作,它背负着比常规影片更大的责任和挑战。无论是视觉特效的创新,还是故事情节的复杂呈现,都需要在满足市场需求与保持艺术性的平衡中找到突破点。对于乌尔善来说,《封神2》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续集,它承载着更多的文化意义和情感表达,但当艺术创作与观众期待发生冲突时,如何解释自己的选择,如何调和这份情感裂隙,成为了他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结尾的反思便是:电影无论如何,都无法满足每一个观众的期待。艺术创作本身就充满着试探与挑战,但《封神2》所遭遇的争议,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当前影视创作的现状——创新往往伴随着风险,而每一次创新,都是一场文化的冒险。导演的心血与观众的期待之间的张力,注定是电影艺术的永恒命题。乌尔善是否能在这片“风暴”中获得理解与宽容,完成《封神3》的梦想,或许仍需观众用更为宽容的目光去看待与评判。
一个对中国道教文化没有深入了解的乌尔善,根本没有能力拍好“封神榜”这类名著。
篡改经典,胡乱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