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13日至16日,根据毛主席指示,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27万人发起了孟良崮战役,将张灵甫的整编74师全部围歼。
但实际上,孟良崮之围并不是必死的局面,其实当时还有一个人能够救出张灵甫,但当时,此人却被摁在原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死。
这个人就是王耀武。
王耀武是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在第二次东征中表现英勇,在之后的多次大战中,他更是屡建战功,逐渐进入蒋介石的视野。又因为在“围剿”红军的战斗中展现出了强劲的战斗力和出色的指挥才能,他也因此深受蒋介石信赖。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耀武率第51师来到上海参战,张灵甫协助师长王耀武负责指挥作战等一系列事宜。
1937年10月,51师305团刚刚组建,由张灵甫出任团长。张灵甫率领305团在曹王庙一带抵抗日军。就在张灵甫信心满满立功之际,却收到了国民党军撤退的命令。
由于刚刚来到前线的305团是51师当时最有战斗力的队伍,张灵甫率团负责起了掩护大部队后撤的重任。305团在没有援军和补给的情况下,孤军死守,张灵甫更是亲临一线,同前线战士们一起作战,坚守太湖。
最终,日军在多日进攻无果的情况下,改变了原定的作战部署。经过连续六天的坚守,张灵甫终于收到了撤退的命令。
但还来不及休整,张灵甫便又率全团到南京接受新的作战命令。
根据蒋介石“死守南京”的作战命令,王耀武率领51师加入了到保卫南京的作战中。但日军在重炮、飞机的掩护下,很快便将51师的阵地几乎夷为平地。
随着战场形势的恶化,王耀武不得不将全师的阵线后缩,张灵甫则再次承担起了掩护师主力后撤的任务。
由于战场形势十分严峻,305团阵地遭到了日军的狂轰滥炸,在这一生死时刻,张灵甫坚定地说道:
“作战须步步求生,而存心必时时可死!盖有光荣战死之决心,乃能作绝处逢生之奋斗!”
受张灵甫鼓舞,战士们高声宣誓,要与首都共存亡。在之后面对日军的几次冲锋中,张灵甫亲自率领队伍抵抗日军的进攻。战斗中,他的左臂也被射中负伤,但匆匆包扎后便又投入到了战斗中。
王耀武听说张灵甫受伤的消息后,急忙电令305团后撤,同时要求张灵甫回到后方就医。张灵甫却不顾上级命令,坚持带伤指挥作战。在严峻的战场形势下,305团的阵地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了南京城一道攻不破的屏障。
战后,张灵甫因疲劳过度和伤势未及时处理晕倒了,醒来后,他已经被送到了后方接受治疗。
在上海和南京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让王耀武对张灵甫更加爱重。伤愈后,张灵甫升任旅长,同时继续兼任305团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张灵甫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是国民党内当之无愧的抗日名将。
然而,解放战争期间,张灵甫、王耀武却再次与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敌人。
其实,内战刚刚开始时,出身穷苦的王耀武深知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他也不愿沦为内战的罪人,面对蒋介石的命令,他也曾借口生病不愿赴任。
老奸巨猾的蒋介石早已明白王耀武的心思,他借着治病的由头,将王耀武接到重庆来时刻监控。
王耀武来到重庆后,蒋介石恩威并施,他最终只好领命主政山东。根据蒋介石的命令,加强济南城防,并派重兵把守。济南城里里外外都被防御工事包围,甚至许多老百姓家的院门都被拿去用了。
济南城墙上的防御工事更是开张,密密麻麻的火力网,各个角门都建设有钢筋混凝土碉堡。国民党号称济南城“固若金汤”。但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再坚固的城墙也终将坍塌。
1947年初,根据蒋介石制定的“鲁南会战”计划,国民党军由南、北两个方向对进,与解放军在沂、蒙之间进行决战。
陈毅和粟裕分析后,决定北上打王耀武。很快,华野主力北上的行动便被王耀武发现,他当即下令回缩。但因为蒋介石施压,王耀武不得不将自己的判断放在后面,就在他纠结犹豫之际,华野已经将其包围,并打响了莱芜战役,全歼了李仙洲部队。
莱芜战役后,王耀武手下已经没有什么真正可用的兵了。
同年5月,陈毅、粟裕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果断下令,将孤军冒进的张灵甫和整编74师逼上孟良崮。
国民党整编74师被华野围困在孟良崮后,敌人的另外10个整编师立即对华野进行了反包围。虽然我军正占据主动地位,但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篑,甚至使得全军陷入危机之中。
此时,阻援部队便成为了整场战役胜败的关键所在。尽管蒋介石已经严令前线部队立即赶往孟良崮支援,但在我军阻援部队的顽强反击下,敌军始终未能完成支援张灵甫的任务。
如果当时兵团司令是王耀武,张灵甫和整编74师或许能够避免被全歼的悲剧。
王耀武是有指挥才能的,如果他在战场上,很有可能发现我军是故意装作逃窜的样子,实则是为了诱敌深入。其次,有他在,张灵甫或许也不会孤军冒进。
更令外界感到好奇的是,如果王耀武手中还有兵,没有被蒋介石摁在济南的话,或许他能够解了孟良崮之围。毕竟当时距离孟良崮阵地最近的两个师,炮弹都已经能够打到孟良崮了,但就是没有突破我军的防线。除了我军阻援部队的顽强阻击外,还与国民党军中每个将领心中的“小算盘”有关。
如果换成王耀武,为了挽救曾经的爱将,他一定会比其他人更加不顾一切些。
参考资料:党史博览2024年3期、新传奇2019年27期、走向世界2008年19期、《特别文摘》、领导文萃2012年21期、新西部201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