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依
《琅琊榜》里出彩的正面女性角色很多,刘涛饰演的霓凰郡主,刘敏涛饰演的静妃,还有莅阳长公主,夏冬,宫羽;
而反派这边,除了皇后这个没起太大用途的花架子之外,就属秦般若最强了,她是全剧唯一一个扎实的反派一号。
作为末代滑族人,她师拜璇玑公主,掌握着红袖招,终生以报复赤焰军和复兴滑族为目标。
为此,她做誉王的谋士,为他培植眼线,打探消息,输送情报,出谋划策,算是个美貌与智慧并存的蛇蝎美人。
她陪伴誉王十几载,看着他从亲王,一步步走到与太子比肩的七珠亲王的位置,又眼睁睁地把他从高位上拉下,屡战屡败,最后誉王落败,以谋逆罪被关押,而她被夏江抛弃,只能被捕身亡。
她与誉王,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是谋士,还是情人,亦或是红颜知己,甚至是猪队友?
今天就让我们来讨论看看。
(1)是红颜知己,但不一定是情人,各取所需,保持距离罢了誉王,是梁帝的皇五子,名萧景桓。
当他代梁帝巡视完江左十四州后,政绩斐然,皇帝许诺他回京后,就会被加封为七珠亲王。
一时间,誉王成为朝中唯一能与太子分庭抗礼的皇子,风头无两!
在梅长苏出现以前,秦般若替誉王筹谋,是他身边的大红人,我们看到他俩出双入对的时间,比誉王妃还多。
秦般弱一般会做些什么呢?
比如,他们经常闭门谈事,谈的什么,周围人不知,而誉王妃也很知趣,从来不会来打扰。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一回,誉王妃有重要事情汇报,情急之下推门而入,恰好撞见誉王扶着秦般若的肩膀,说这一切都是因为你。
誉王的表白还飘在耳边,气氛已经烘托到这儿了,差点就要有亲密戏份了。
当时他们两人有一种被抓现行的既视感,可誉王妃连忙淡定地解释说,我并不知道你们在书房谈事情,不小心打断了你们。
这时候她对秦般若用了个称呼,就是皇帝的嫔妃之间,普通人的妻妾之间经常用到的“姐妹”二字,她说“大家都是姐妹,不必拘礼”,其实这个称呼就把彼此的关系定位了。
可是他们之间又并不像是有过肌肤之亲的人,更像是红颜知己,关系暧昧。
每次他们都关门密谋,可是密的什么事,鬼知道。而且最关键是,他们一边说事儿,秦般若还一边伺候誉王宽衣解带,要么按按腿儿,要么按按肩。
这个画面是不是莫名的熟悉呢?
对的,每次梁帝在静妃那儿聊天,静妃从来不得闲,捏胳膊捏腿,还要小心翼翼地赔笑脸,随时回答各种问题,给足情绪价值,就是很少发表意见。
而这些动作对秦般若来说,显然已经超出了谋士的职业范围,反而更像是妾室在伺候老爷,难怪王妃都说出,“有秦姑娘照顾王爷,我很放心”这样的酸话。
不同的是,秦般若在宽慰誉王,给他加油鼓劲的同时,还会经常出谋划策,为他忙前忙后地办事。
静妃不需要做什么,她把梁帝哄高兴了,赏赐就源源不断地送来,这是妻妾的待遇,除非惹怒了他,或者做了什么让他不高兴的事情,她才会受罚失宠。
可秦般若一旦出现办事不力,或者使不上力的情况,她就会逐渐失去誉王的信任。
这二者的分别很大,只能说秦般若游离在谋士和妾室之间,分寸拿捏得刚刚好,直到誉王覆灭,他们也止于主仆关系,从未有越矩。
进可攻,退可守,誉王需要一个既能提供情绪价值,又能对自己事业有所帮助的女人,她长得美,性格又温顺,办事得力,简直是谋士的最佳人选。
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秦般若就是老总身边那个缠人的秘书,时不时捏个小手,说点暧昧分明的话,但却没有实际行动,这要是换个不通情达理的夫人,老早被踢到九霄云外去了。
所以说,誉王真是娶了个好王妃啊。
(2)为什么秦般若没有跟了誉王?是不愿,还是不能这么多年来,其实秦般若有无数个机会跟了誉王,做他的妾室,也不至于过得那么辛苦。
可她终究没有,他两之所以没有结合,我想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秦般若的身份不允许她正式进入誉王府。
她是滑族人,而誉王毕竟是七珠亲王,即便是要纳妾(侧妃),身家背景也是要经过层层把关的。
如果她只是一个谋士,那么身份自然不会被深挖,可是如果她要做侧妃,一定会被查出身份并且阻扰的。
梁国与滑族这天大的仇怨,别人不知道,梁帝知道。
他们二人的结合绝对是个安全隐患,按照他多疑的性格来看,滑族人的孩子,又娶了个滑族人,将来要搞出什么事无法预知,他是无法安然高枕的。
秦般若可能第一时间就会暴露,并且有了生命危险,更不别提筹谋了。
第二个原因,工作需要,谋士的职业素质要求她保持清醒。
作为谋士,最忌感情用事。
你看梅长苏为了完成大业,整整瞒了靖王一年多,哪怕周围所有人都知道他就是林殊,靖王还是不知道。
因为“如果靖王知道了,遇到事情他就无法正确决断,会有顾虑”
所以梅长苏甘愿靖王把自己当做没有感情,只会分析利弊,双手搅弄风云的谋士,也不愿意相认。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秦般若和誉王。
如果她和誉王走得过近,必然会影响对事物的判断和做法,誉王也许可以为了自身舍弃她,可万一她泥足深陷,作茧自缚,日久生情,有了其他心思呢?
所谓关心则乱,当局者迷,爱情容易让人迷失方向。
谋士,一定要有局外人的思维,还要有宽阔的视野,这样才能时刻保持清醒,而感情可能会成为影响判断的关键。
第三个原因,璇玑公主要求她尽全力辅佐,却未告知原因。
秦般若辅佐誉王,只是因为师父璇玑公主的遗命。
至于她为何如此安排,般若从来不知道,也不敢打开锦囊。
按理说,滑族要复国,依附太子就可以了,以秦般若的美貌,把那个草包太子迷得七荤八素的,绝对没问题。
等他顺利登基,滑族复国不是分分钟吗?
她何必要舍近求远,去扶持一个,生母是传说中低贱的侍女,暂时还无权无势的双珠亲王呢?
这其中的缘由,没有理清楚,秦般若就主动献身,是不明智的,而誉王早知道她的狼子野心,肯定会有所防备。
既然双方都有需求,结成短暂的同盟,保持安全距离,是最好的选择。
这也是誉王不会用强,始终尊重秦般若的选择的原因。
第四个原因,滑族是女权社会,根本不会允许自己做妾。
滑族是女人当家作主的社会,秦般若的身边,全是精心培养的女性,从来不关男人什么事,她作为一个手握滑族最后命脉的女人,怎么可能甘心把自己困在这后宫之中,与一群女子斗法。
而且,她知道玲珑公主的悲惨命运,断不可能再重复这样的老路。
玲珑公主以为梁帝可信,依附于他,甘心做一个待在行宫的祥嫔,不为外人知晓,最后却惨遭背叛,导致灭国。
那么誉王和梁帝性格如此相像,怎么可能保证她自己不会重蹈覆辙呢?
小说里写了,璇玑公主让她不管嫁给谁,都不许做妾。
誉王肯定是看中秦般弱的美色,一直各种明里暗里地表示想收了她,对他肯定是一举两得。
但誉王妃是皇后亲自挑选,对自己仕途有帮助的显赫人家,他也绝不会为了美色,干出宠妾灭妻的事情。
既然双方谈不拢,誉王做不到,秦般弱自然是不从,他又还要靠她的谋略,也就不好再勉强了。
这叫潜规则不成,又奈何不了人家,只能保持安全距离。
(3)秦般若是不是一个称职的谋士,为什么她一步步引领誉王走向覆灭誉王从风光无限的夺嫡热门人选,到拼死一搏,起兵谋反,失败后自尽狱中,这位自诩聪颖无双的谋士秦般若,可是起了很大作用。
要是没有她的出谋划策,誉王不会如此急功近利,几次露出破绽,被人抓住跳脚狠狠打击;
要是没有她的怂恿鼓动,誉王哪怕与皇位无缘,当个逍遥自在,锦衣玉食的亲王,也是完全可以的;
她的指点江山,却一步步将誉王推进了灭亡的深渊,究竟是她无能,还是梅长苏太强了?
梅长苏一出现,秦般若就几乎被打得无力还手,为什么呢?
因为一个在明,一个在暗,而且不管是智商还是谋略,她都远远不及梅长苏,却没有丝毫的警觉。
都是谋士,意见必然不一样,以前她一人独大,如今有人来分庭抗礼,她居然毫无防备,还帮着靖誉王礼贤下士,真不知道是不是心大。
从一开始,她的红袖招就被人监视,并且安插眼线了,所以后来她所有的信息,都是梅长苏查好了,特地放给她去汇报誉王的,这时候,她还没感觉,这些情报来得有多刻意。
这也是为何,后来她利用价值没了,梅长苏开始收网,将秦般若红袖招的暗线一点点地拔除,给她的情报网带来致命的打击时,她毫无还手之力。
而她给誉王出的那些昏招,完全是递给对家实实在在的把柄。
比如最著名的那个一箭双雕,一场案件,让誉王同时折了吏部和刑部两位尚书。
吏部尚书之子何文新,大庭广众之下杀了文远伯之子邱泽,此案震动京城,关键是,梁帝的弟弟纪王爷是重要的目击证人,想耍赖都没戏。
如果只是普通人的儿子,誉王完全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偏偏是文远伯,这位有名无实权的贵族,还是老来得子,实在被缠得没有办法。
实际上,文远伯闹了那么久,也没见梁帝出来发话,可见他的影响力不大。
如果誉王可以沉得住气,耗他一段时间,也许最后也会不了了之,毕竟这个案件控制在自己人手上,何文新也不会受罪。
他名义上是下狱,实际上好吃好喝地供着,刑部拖延时间不肯宣判,这事儿也未必就是个死局。
可秦般若却给出了一个送命题的答案,她建议,在风口浪尖时,换死囚:寻一个与何文新长相相似的死囚,把真人替换出来,给吏部尚书一个交代。
这个昏招确实惹眼,前几天还拖病不肯上朝的吏部尚书,突然像没事人一样,谈笑风生,意气风发地出来办事了,任谁不怀疑这背后的猫腻?
只要稍微一留心,把消息放给太子党,梅长苏自然可以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又比如,她建议誉王抓紧时机,替蒙大统领说话,趁机拉拢。
这一招被谢玉笑着赞叹为,誉王真是神来之笔啊,没想到梅长苏都没能劝住他,看来麒麟才子也不过如此。
为什么这么说呢?
蒙大统领一向不涉及党争,他刚刚因为新年之夜,内监被高手暗杀于宫墙不远处,而被仗责,转头誉王就去求情,此举简直是害人又害己。
原本谢玉搞这事儿,就是看中了禁军统领的位置,梁帝当然知道这不是蒙挚的错,但是他总要有所责罚,也要撒气。
如果誉王不掺和此事,那么蒙大统领顶多就是被杖责,可是他一去求情,反而让多疑的梁帝觉得蒙大统领涉及党争,两个罪名加在一起,恐怕地位不保。
当然最过分的,还是私炮房之事。
当梅长苏透露,户部尚书沈追已经查出太子有私炮房的事情,证据齐全,只要静候佳音,稍加辅助即可。
如果誉王不轻举妄动,那太子事后一定会被打压,可是偏偏这时秦般若建议,把事情搞大。
于是誉王设计,让内弟朱越出手,引发私炮坊爆炸,损失惨重。
虽然这事让太子深受打击,但也为他日后留下隐患。
当执着的蔡荃一路追查,在最关键时刻,把誉王受益,朱越主使的事情揪出一个小尾巴,让梁帝对他完全失去信心,直接降为了双珠亲王。
至此,誉王回到了原点,吏部,刑部,庆国公,就连最后的大理寺也完全被拔干净了,满朝环顾,竟无一人听命于他。
当然秦般若最重要的是拿出来那致命的锦囊,她发现了誉王的身世,开始挑唆誉王谋反。
其实皇后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夏江是垂死挣扎的人,他什么都没有,当然要拼死一搏,可你怎么说也还是双珠亲王,可保一生富贵无疑,为什么要帮着他谋逆?
如果此时皇后能够劝住他,求稳,静候时机,也许一切就不至于如此。
放手一搏的誉王,其实手上什么都没有,不但六部无人,手上也没有军方的势力,一切只靠皇后违规操作,以及他用金钱去收买的庆历军,兵行险着,如何能赢?
当然,如果没有梅长苏和靖王的联合布局,也许誉王这次真的能够成功。
如果他再多给自己一点时间筹谋,也许胜算更大。
怪只怪,秦般若被夏江所蛊惑,誉王得知身世后,一时悲愤才会走错了这一步。
结语秦般若不愿委身于誉王,只愿意做一个谋事,实际上又有点类似红颜知己。
可是她的格局不够大,只会看眼前,并且专挑誉王喜欢的话讲,许多次判断都失误了,才会一步步中招。
如果她只是利用自己的情报网,给誉王提供情报,但却不多献计献策,也许他们会走得更远些。
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