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慕尼黑安全会议,真是发生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情,不光是各国高层的会面,更有王毅外长与北约秘书长吕特的一场“对话”。

在这次会谈中,北约秘书长吕特主动上门见王毅外长,并且承诺北约并不打算扩展到亚太地区。听起来很“友好”,但如果我们稍微追溯一下这背后的背景,就会发现吕特的态度转变,跟欧洲当前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吕特去年刚刚卸任荷兰首相,没多久便成为了北约的秘书长。回顾他在荷兰首相任内的表现,他可是一直在强调中荷之间的友好关系,是想多和中国搞好关系。换了身份后,他变得有些“别扭”了。在北约这个位置上,他可得配合美国的战略,开始对我们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这转变,并不是出于他个人的喜好,而是迫于大环境的压力。吕特的转变,还得归因于美国国内的变化。特朗普的回归,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情绪和战略考量。特朗普和普京的通话,商定了俄乌冲突的停火谈判,而这一切欧洲完全不知情。更糟糕的是,特朗普政府任命的俄乌问题特使甚至直接表示“不让欧洲参与和谈”,这种被“出卖”的感觉让欧洲各国,特别是德国,感到极度不安。特朗普政府一向以“美国优先”为标榜,欧洲在特朗普的眼里,只是一个附庸而已。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副总统万斯的发言更是让人感到尴尬。他公开批评欧洲,指出“欧洲的最大威胁其实来自内部”。

这番话让在场的欧洲代表们十分不满,也让欧洲对自己的“战略自主”产生了强烈的疑问。多年喊着“独立自主”的欧洲,眼下看来却显得无力。北约本身就是冷战时期的产物,冷战一结束,北约的意义就开始逐渐模糊。最近几年来,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北约勉强弥合了内部的一些裂痕。但这些裂痕并没有彻底消失,反而在美国和欧洲之间的政策波动中再次浮现出来。拜登上台后,北约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对我们采取了强硬立场。但谁曾想,特朗普一回来,北约的立场就有了微妙的转变。北约不再单纯地将自己视为一个全球防御力量,而是重新定义自己为“区域性防御组织”,背后肯定是有美国的原因。北约的态度变化并不是吕特一个人能决定的,根本上是由美国的战略意图所主导的。吕特这个秘书长的个人影响力,在美国面前不值得一提。吕特在与王毅外长会谈时,表示希望中国能在俄乌问题的和平解决上发挥积极作用。希望我们成为“和事佬”,调停各方矛盾。其实他们是希望我们在促进和谈的时候,让他们占点便宜。王毅外长则巧妙地回应,强调“稳定、有效的欧洲安全框架”。北约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示好中国,主要是因为特朗普上台后,对欧洲采取了强硬的态度。北约现在想转变态度,争取一些“宽松”的空间,看看能不能在我们国家这里得到更多支持。

这种态度的转变,是否能持续下去呢?恐怕也未必。如果特朗普再调整对北约的立场,北约可就有可能再次调整对华的态度,转头就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