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患病12年,久医无果,李世民百思不得其解,一直为他求医问药,甚至让太医每天把药煎好送到秦府。秦琼每次喝药前,都会冲着皇宫方向行大礼。可太医一走,他就让儿子把药倒掉。
早在唐朝成立之前,秦琼已是众所瞩目的将领,以出色的用兵才能和多次战胜敌人而闻名。
然而,这样的英雄并不缺,但却少有伯乐能发现他们的潜力。秦琼不愿随便选择一个主公,他对领袖有着明确的要求,一个坚定正直的君主。
机缘巧合下,秦琼与李渊相识。李渊被他认为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明君。因此,当王世充与李渊的队伍大战时,他果断地选择了加入李渊的队伍,成为李渊坚定的追随者。
李渊对秦琼的投降表示欢迎,因为他已经听说了秦琼的赫赫战功,而看到这位战绩斐然的将领如此自愿地归顺自己,李渊感到无比高兴。
李渊的继承问题成为李渊的最大难题之一。他需要决定谁将成为他的继任者,这是一项紧迫的任务。除了嫡长子李建成,李世民也是唐朝的合适继承人。
作为唐朝的开国功臣,秦琼了解李渊的难处。但他是一个明智的人,不愿卷入立继承人之争。他保持中立,不表达明确的看法。
然而,他的内心支持李世民,认为李世民在杀敌无数、为国家的建立付出了巨大努力,他的才能远胜李建成。但由于他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安宁,所以他没有公开表明立场。
后来,李渊逐渐偏向太子李建成,这让李世民开始感到不安。他担心自己兄弟中的李建成有一天会取而代之。
李世民开始了名为“玄武门之变”的宫廷政变,秦琼在此次政变中被迫参与。李世民最终成功夺取了皇位,迫使李渊退位,杀害了自己的兄弟,也因此成为了唐太宗。
李世民继位后,唐朝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作为新皇帝,他需要解决继承问题,同时也需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秦琼在政变中表现出色,功不可没,因此李世民决定奖励他,以显示对他的感激之情。在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内,李世民亲自授予秦琼一个华美的金印,象征着七百户封邑的尊贵。
众多官员和将领齐聚一堂,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秦琼躬身接受这一荣誉,但在接过印章的瞬间,他感到一阵深深的焦虑。
尽管李世民欣然封赏了他,但他也开始怀疑秦琼是否对政变中的立场持有某种隐秘的动机。毕竟,秦琼曾经是李渊的亲信,李世民对这位开国功臣的忠诚感到怀疑。这个怀疑在宫廷中传开,引发了许多议论和揣测。
封邑虽然象征着尊荣,但对秦琼来说,却带来了更多的不安。他深知李世民的性格,了解他曾在玄武门之变中采取的强硬手段,对他的亲兄弟毫不留情。
他担心李世民可能会对待自己采取同样残酷的方式,而那金印所象征的封邑,可能只是表面的荣誉,掩盖着深不可测的阴谋。
所以秦琼决定称病,不再参与权利的斗争,他对外声称自己重病,退出权利的漩涡。
李世民甚至亲自前往秦府,急切地询问病情和医治进展。“陛下,病情未见起色,老臣实在无法为皇上分忧。”秦琼的声音微弱而嘶哑,眼神却充满坚毅。
李世民皱着眉头,他的担忧一直无法解除,尽管他曾多次请来最顶尖的太医为秦琼治疗,药方不断更替,但病情仍然顽固地持续着。
“秦将军,您可别太担忧,太医一定会想出好的疗法。”李世民试图以轻松的语气安慰秦琼,但内心的不安却仍未散去。
然而,每当太医的治疗结束,匆匆忙忙地离去之后,秦琼便与儿子秦信面对面,传达着他的决定。
秦信凝望着他的父亲,目光充满疑惑。“父亲,您怎么又要让药给倒掉?陛下亲自派太医前来,是出于对您的关心。”秦信试图理解秦琼的决策,但仍然感到不解。
秦琼的眼中闪烁着一抹坚定,他缓缓摇头,用一种肃穆的语气说道,“儿啊,皇帝的心思我们很难猜测,支持陛下的登基,自然有我的道理。
虽然陛下表面信任我们,但其实他已经开始怀疑我们是否有反心了,所以我们得谨慎小心,为自己着想,这是我留给你们的忠告。”
秦信默然,感受到父亲的坚定,明白他的决策不是因为怀疑李世民,而是出于对自己安危的担忧。这是一种自保的智慧,也是秦琼多年来经历政治风云后的深刻体悟。
秦琼清楚,自己早晚会成为李世民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他不打算等待那一刻的降临。
这种危机感日益增强,使秦琼的决策更加坚决。他选择了安宁,远离朝政,以保全自己的生命。
在危险的宫廷中,他学会了保持警惕,以便在时机成熟时做出明智的选择。秦琼的智慧和谨慎,让他度过了政治动荡的岁月,直到12年后他在安静的病榻上离开人世。
现在的秦琼,不管是对李世民还是对唐朝,都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他担心李世民会对他采取行动。因此,为了自己的生存,他必须保持警惕。
秦琼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同时他的权力逐渐被稀释。李世民自上台之后,将他手中的兵权剥夺,使其再无实权。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健康也出现问题,于是他决定避开政治,安心养病。在这样的决策下,他终于得以在病榻上安享晚年,直到12年后才离开人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