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梦,尽在红楼。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无论是玩世不恭的贾宝玉,还是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亦或是泼辣精明的王熙凤,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角色中,有一个人始终让人琢磨不透,在极其有限的笔墨刻画中,她又令读者无限遐想。
她便是贾府四春之首的贾元春,一个苦命悲情的女人,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她曾贵为贤德妃,因发现一个惊天秘密,落得被皇帝赐死的下场。
这其中扑朔迷离,让我们一探究竟。
可怜生在王侯家俗语云: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出身是人无法选择的。
贾元春是贾政与王夫人的嫡长女,贾府的大姑娘,可以说开局就拿到“王炸”。
她生在大年初一,按照民间的说法叫做“初一娘娘十五官”,一出生便被寄予厚望。
更为巧合的是,贾元春和贾府开创者贾源是同天生辰,她的诞生给贾府带来了诸多期许与希冀。
这个出身不凡的女孩,今后能否挽大厦于将倾,救贾府于水火,延续贾府兴盛呢?
贵为长女,万千宠爱于一身,贾母亲自教养长大,锦衣玉食,不闻世事,这无疑是幸运的。
然而在这样一个表面看去风平浪静,实则内忧外患的家族中出生,她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注定是一个悲剧。
一入宫门深似海幼时的幸福在贾元春十五岁那年戛然而止。
在封建时代,为了维护大家族的地位,男人需要在朝堂上有所作为,女人需要在后宫中站稳脚跟。
贾元春带着全家人的希望,以女史的身份,进入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紫禁城。
女史是古代的女官职位,以知书达理的女性担任,掌管王后礼仪等事。
元春正值二八芳华,被安排侍奉公主读书,她从贾府尊贵的千金大小姐,转变为一个受皇室驱使的奴才,经历了身份的剧变。
可想而知,此时的元春该经历着何种痛苦,也许在夜深人静时,她也曾独自垂泪,黯然神伤。
好在她自小聪慧机敏,且善于心计。
在贾母身边长大,元春待人处事变通圆滑,她身上散发出一种贵气却无傲气。
在这九重宫阙间,她懂得调整自己,收敛锋芒,厚积薄发。
在刀尖上起舞,她处处小心谨慎,在夹缝中求生,她懂得委曲求全。在处处明枪暗箭的后宫中,她用智慧和毅力,博取了生存的空间。
最令人震惊的是,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女史,一个卑微到尘埃里的人,竟成为了皇帝亲自册封的贵妃。
曹雪芹在文中对这段向上攀爬的过程,只字未提。
但我们不难想象其中之艰辛与风险,令人不得不钦佩这位七巧玲珑心的才女。
此时贾元春已经隐约察觉出事情的不对,谈及姿色才学,她在宫中确实是翘楚。
可论起与人的关系上,她孤身一人在宫中战战兢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怎么会突然得到皇帝的青睐呢?
贾府多年以来,未有男丁得重用,也没有女眷被册封,这种如坐云端的空虚和焦虑,让元春忧愁不已。
察觉到危机的元春,将万般愁绪和担忧诉诸于纸上。
可提笔又不知从何说起,最终只得将万千愁绪化为对贾宝玉的殷切期望:“玉不琢不成器,千万好生抚养。”
山雨欲来风满楼贾元春的忧虑,没人在乎,贾府正因她受册为妃而欢庆。
自荣国府一分为二后,贾府走在下坡路上已是不争的事实。
一家人坐吃山空,奢靡颓废,祖宗留下的基业如今只剩一个偌大的空壳,在苦苦支撑。
贾元春成了贤德妃,可谓给贾府打了一剂强心针。
这不仅是一把庇护伞,还有可能是贾府重新走上兴盛的契机。
一旦贾元春受宠,仗着皇帝的喜爱,给予贾府一些恩惠岂不是轻而易举。
众人忘乎所以,神气十足。
一些不知廉耻的亲戚已打着元春的旗号,招摇撞骗胡作非为,丝毫没有考虑到元春的处境。
贾府是巨浪中的航船,他们寄希望于船长元春,带领他们脱离困境,前往风平浪静的港湾。
殊不知,元春也是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一个巨大的连环局,将贾府上下都笼罩在内,元春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当她发现这个秘密后,已为时已晚。
惊天秘闻《红楼梦》的设定是皇帝率领群臣,战胜了以太上皇为首的旧势力。
贾家是太上皇的得力干将,最终落得抄家的下场。
乍一看没什么问题,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真相藏在贾元春的第一句判词中“二十年来辨是非”当中。
这句判词一直以来争议不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和贾元春并无关联,她死时也不过三十岁。
倘若往前细数二十年,我们能看到这样几件事。
首先,二十年前,贾家是太上皇的宠臣。
贾代善死前上奏,太上皇将荣国府一分为二,其长子贾赦袭承爵位,次子贾政袭承爵产。
这样一来,荣国府被一分为二,实行两行分治,实力大为削减。
其次,贾代化在死后,宁国府手中持有的节度使实权被转交王子腾。
贾家在经历分治后,又失去了重要的军权,从此一蹶不振。
再者,贾敬曾高中乙卯年进士,全家大为欢喜。
当贾政也要走上科举的道路上时,被皇帝赐官,科举之路被迫终止。
有人可能会说,不用整日苦读便鱼跃龙门,提着灯笼也找不到这样好的事呀!
如果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
贾政入仕后官位是六品主事,看上去起点挺高,毕竟许多举人开局只是九品芝麻官。
但如果贾政辛苦二十年,官阶只从六品抬升到五品员外郎,你会怎么想?
二十年时间,单纯论资历,贾政也不至于沦落至此吧?这不摆明了有人给你下绊子穿小鞋嘛!这个人能是谁?只有圣上。
从太上皇给贾家的众多“恩典”来看,明是恩典,实则削弱。
况且这是太上皇实打实的阳谋,我给你的都是好处呀,你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嘴里还得说着:“谢主隆恩!”
到这儿,真相开始有了眉目。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也是皇室笃信的原则。
对太上皇和皇帝来说,北静王以及贾家等四王八公,是威胁皇室执政、江山稳定的重要因素,是在身边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
四王八公,曾为开朝立下汗马功劳,开国后位高权重,经济、军事实力皆有。
倘若对当朝皇帝图谋不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可不是戏言。
为此削藩成了每一个王朝开头时的当务之急。
太上皇努力了很多年,初见成效,现在接力棒传到他儿子手中。
胸有大志的皇帝想一劳永逸,彻底除掉这多年的心腹大患。
于是父子二人针对四王八公,联手打造一个巨大的“骗局”。
从太上皇时期对待贾府的“明升暗降”开始,这个骗局便拉开了帷幕。
太上皇手段用尽,削弱了很多王公贵族,直至有所忌惮才停歇。
退位后,表面看上去父子二人不和,党派之间分别在二人之间站队,实际上就是为了排除异己,削藩夺权!
关于太上皇和皇帝联手做局的线索,文中也多有提及。
比如,太上皇故意用支持四王八公的行为,表达与皇帝的不和。
还有太上皇在不断培养北静王等人的野心,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露出马脚与破绽,方便皇帝采取行动。
治沉疴须用猛药,父子二人联手精心布局,为的是连根拔除他们心中的顽疾。
贾元春为什么会被赐死?正是因为她发现了这个从二十年前就开始,针对贾家以及四王八公这些功勋之臣的“秘密”。
无力回天对于贾元春而言,当上贵妃是这辈子最痛苦的事。
她已成为一盘棋局中的棋子,用和弃,仅凭皇帝的一念之差。
她体验到了什么叫做骑虎难下,真相她清楚,却无能为力。
假若向贾府走漏风声被查处,那可能不是她一个人被杀这么简单了,轻则抄家,重则夷三族,她没法将这残酷的真相告知家人。
但是如果不说,等待贾府的又会是什么呢?贾元春不愿去想,也不想去想。
正在这时,太上皇下令让其元宵节回家省亲。
消息一出,有人欢喜有人忧。
贾府上下老幼欢呼雀跃,甚至不惜耗费为数不多的钱财,修建大观园,目的是为了迎接尊贵的贤德妃。
而元春,心情已坠入谷底,她很清楚回家省亲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
终于,元宵佳节,华灯初上,元春在全书中唯一一次出场。
迎接她的排场声势浩大,极尽奢华。
当她与众人泛舟游览大观园,观赏这为了她而造的富贵风流时,元春只留一声叹息。
绝望无助笼罩着她,大家都拿她当飞上枝头的金凤凰,谁又知道大难即将临头呢?
迎接仪式过完,元春与至亲团聚,除了哭泣,她们什么也不能说,什么也不能做。
因为身份,便注定贾元春不能像寻常儿女回娘家一般,随意畅谈家长里短,更别提她心里知道的那个惊天秘密。
元春回家总共哭了六次,临走时更是吐露了自己的心声:“田舍之家,盐布帛,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
字字血泪,道尽艰辛。
元春也难得在家脱掉面具,袒露心声。
无奈很快便被贾政一番说辞劝住,不得已戴回了她贤德妃的贵冠。
元春省亲时点了一出戏文《长生殿》,看似讲的是杨贵妃,不也恰巧揭露了元春最后的命运吗?
贾元春,在失去了其利用价值后,自然而然被皇帝遗弃,最是无情帝王家,从来都不是戏言。
贾府惨遭抄家后,贾家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元春被赐死后,林黛玉也远嫁死去,贾母承受不住打击病倒,曾经辉煌一时的贾府,在权力的斗争中,落得如此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贾元春的悲惨命运是注定的。
她没法像贾府里其他孩子一样,岁月静好,踏雪寻梅,吟诗作对。她只能在宫中步步为营,踏错一步便是万劫不复。
即便如此,最终还是躲不过“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