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普京近日在摩尔曼斯克国际北极论坛上发出警示:“特朗普对格陵兰岛的领土诉求绝非戏言。”这番表态将国际视线引向美国持续163年的北极扩张计划,从1860年布坎南总统秘密勘探,到2025年特朗普重启“购岛”议程,格陵兰岛始终是白宫地缘战略的核心目标。
1867年,美国以720万美元从沙俄购得阿拉斯加,同年首次提出以同等价格收购格陵兰岛,却遭国会否决。当时《纽约先驱报》嘲讽这是“购买冰箱的愚蠢行径”,殊不知这片冻土蕴藏着全球12%的稀土和3.2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
二战期间,美军以“防御纳粹”为名实质接管该岛,战后杜鲁门曾提出以阿拉斯加油田置换格陵兰岛,遭丹麦强硬拒绝。
2019年,白宫提议用波多黎各交换格陵兰岛,遭拒后取消访丹行程;2025年胜选后,特朗普再度宣称“为国家安全必须掌控该岛”,甚至威胁动用《敌国贸易法》冻结丹麦资产。这种强势姿态引发格陵兰5.7万居民强烈反弹,2025年3月美国副总统万斯访问时,首府努克爆发千人示威,迫使访问缩水为基地视察。
一方面,他借此揭露西方双重标准:当俄罗斯在克里米亚行动时遭全球谴责,而美国对格陵兰岛的百年图谋却鲜受制约。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直言:“若吞并冻土值得理解,那么顿巴斯的选择权更应被尊重。”
俄军北方舰队已在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部署“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覆盖格陵兰岛;而美军图勒基地的GBI反导系统升级后,可拦截俄洲际导弹。普京选择此时发声,旨在将国际视线从乌克兰转向北极,缓解西方制裁压力。
美国的扩张企图遭遇三重阻力:丹麦宪法规定格陵兰岛国防外交归属哥本哈根;岛内自治政府2025年公投支持率显示,仅11%民众接受美国统治;欧盟更警告将启动《里斯本条约》第42.7条集体防御条款。
但特朗普的执念源自战略焦虑,中国已通过北极理事会获得观察员地位,并在格陵兰岛拿下两处稀土矿开采权。
这场持续163年的冻土争夺,暴露出国际秩序的本质规则:强权逻辑从未消失,只是换了文明外衣。当普京冷眼旁观美国扩张时,格陵兰岛的冰川之下,新时代的大国角力正悄然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