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法国43天投降,凭什么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墨香逐风 2025-03-29 08:57:57

【二战前期,法国被德国43天秒杀】

维希法国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德国的附属国。这个政权在二战期间与纳粹德国合作,实际上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它的存在更多是为了满足德国的利益需求,而非维护法国的国家主权。可以说,维希法国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德国,其政策和行动都受到德国的直接影响。这种关系使得维希法国在国际舞台上显得极为被动,几乎成为德国的傀儡政权。

维希法国在二战期间的行为对盟军极为不利。他们不仅为纳粹德国生产卡车,还向其输送了数十万劳工。在北非战场上,维希法国协助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对抗盟军。同时,在中东地区,他们与叙利亚、约旦等殖民地联手对抗英国。从这些行动来看,维希法国对反法西斯阵营的贡献完全是负面的。

在二战期间,戴高乐领导下的自由法国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面临重重困难,这支抵抗力量仍然为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显著贡献。他们在法国本土及海外殖民地组织抵抗活动,有效地牵制了纳粹德国的军事力量。与此同时,自由法国还积极参与盟军的战略部署,为最终战胜轴心国集团贡献了力量。可以说,戴高乐及其领导的自由法国在二战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他们的努力为战后法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自由法国的军事力量在全球多个殖民地区都有显著存在。从中东到北非,再到东南亚,这些地区的军事行动中都能看到法军的身影。他们不仅在战略上占据重要位置,还在当地政治和军事活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种广泛的参与,体现了法国对这些地区控制力的深度和广度。

自由法国的军队规模有限,最高峰时也只有100多万兵力,其中大部分是当地的反抗力量。在国际上,维希法国得到了广泛认可,而自由法国的地位却相对边缘化。相比之下,波兰、印度等国在战争中的实际作用和贡献,可能比自由法国更为显著。这一点目前仍有争议,需要进一步探讨。

【所以法国的贡献配成为5大常任理事国吗?不配!】

最初设立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时,法国并不在列,仅有中国、美国、英国和苏联这四国。

1944年举行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首次确定了联合国安理会的成员构成。这次会议由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出席,但值得注意的是,法国并未获邀参加。作为安理会组建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次会议奠定了联合国核心决策机构的基本框架。四国代表在会议上就安理会的组成和职能进行了深入讨论,为后续联合国的正式成立铺平了道路。然而,法国的缺席也为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这事儿当时让法国挺不爽的。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的头儿康纳利还开玩笑说:

在二战期间,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为全球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相比之下,法国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的角色相对有限,其参战规模和影响力无法与上述四国相提并论。从历史事实来看,法国在战争中的参与程度确实不如这些主要参战国,因此在战后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也相应较低。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军事贡献和战略影响力上,反映了各国在战争中的实际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评价并非贬低法国的贡献,而是基于客观历史事实的评估。

从历史事实来看,法国在二战期间的表现并未获得主要战胜国的充分认可。它之所以能跻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列,更多是基于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考量,而非其在战争中的实际贡献。这一结果体现了大国之间复杂的权力平衡与利益交换,是国际政治博弈的直接产物。

1945年4月25日,旧金山会议成为确定联合国安理会成员的核心事件。最初,只有中国、英国、美国和苏联这四个国家被确定为常任理事国,其他国家的席位则需要在后续讨论中确定。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个方案,双方的分歧始终难以调和。问题陷入了僵局,谁都不愿意让步,导致冲突一直持续下去。

苏联认为,除了自己,另外三个国家都倾向于美国。英国就不用说了,跟美国关系紧密,可以说是美国的“亲戚”。而当时中国的国民政府也是亲美派,这让苏联感到不满。

苏联担心英美未来会利用安理会来限制自己的行动,因此希望引入一个亲苏或能对美国持反对立场的国家加入。这样一来,苏联能在安理会中获得更多支持,避免被英美牵制。这一策略旨在平衡安理会内部的权力,确保苏联在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英国对此也感到不满。东边的苏联和西边的美国在战后都大幅提升了军事实力,各自拥有庞大的军队。

西欧各国的军事力量普遍较弱,如果只有英国一个常任理事国,那么保护整个欧洲的责任岂不是全落在英国肩上?但英国自身也面临不少问题,谁能承担这样的重任呢?

因此,英国希望拉拢一个既不完全倾向苏联,也不过分亲近美国的西欧国家加入。那么,他们应该邀请谁呢?

最初,美国提名巴西作为候选国,但这一提议遭到了英国和苏联的强烈抵制。主要原因在于巴西在二战期间并未发挥显著作用,缺乏足够的贡献来支持其入选。

从苏联的角度来看,巴西明显站在美国一边,而阿根廷就更不用说了,完全倒向美国。至于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它们作为战败国,在国际事务中已经失去了影响力。这样一来,苏联在国际舞台上几乎找不到可靠的盟友,处境相当孤立。这种局面让苏联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外交策略,寻找新的突破口。

【谁可以胜任常任理事国呢?】

这场会议从四月份持续到六月份,但始终未能达成任何决议。整个过程中,决策迟迟没有进展,大家讨论来讨论去,却一直无法拿出一个明确的方案。时间一天天过去,问题依旧悬而未决,会议的气氛也变得越来越紧张。

6月1日,苏联向法国递交了一份正式文件,明确提出希望法国协助这些国家实现独立。这份文件实际上是在向法国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是时候让这些殖民地获得自由了。苏联的做法并非直接施压,而是通过外交途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苏联在处理国际事务时的策略性,既表明了立场,又给法国留出了回旋的余地。可以说,这份备忘录不仅是苏联立场的体现,更是对法国在殖民问题上的一种间接敦促。

戴高乐公开表态时,手里拿着一份备忘录。

“只有中美英苏法这五个大国联手,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难题!”他们的对话真是默契十足。

英法两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存在明显矛盾。起初,英国拒绝了戴高乐的提议,但随着自身实力衰退,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已无法继续维持其殖民统治。面对现实,英国不得不调整其外交政策,承认自身影响力的下降。这种转变反映了二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昔日强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地位。

此外,美苏两国在战后明显合作,共同削弱英法的殖民体系。这一点在之后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不过,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英国想出了一个主意:不如和法国讲和,让法国进入常任理事国。这样一来,两国关系能缓和,法国也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法国展现出强硬姿态,具备对抗美苏的实力。

这样做还能在欧洲获得更多好处!

英国最终同意法国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苏联对此表示支持,因为他们认为法国对英美两国的立场非常坚定。

二战结束后,法国瞅准机会,把意大利西北部靠近阿尔卑斯山的一片地给占了。美国见状,立马让法国把地还给意大利,可法国死活不干,还放狠话说,要是美国来硬的,他们就敢对美军动手!

戴高乐在回忆录中提到,他最大的愿望是:

法国通过整合莱茵河流域、阿尔卑斯山脉和比利牛斯山脉周边国家,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政治经济联盟。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法国的国际地位,还使其跻身全球三大强国之列。作为苏联与盎格鲁-撒克逊阵营之间的关键调解者,法国在这一新格局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这一联盟,法国不仅增强了自身的影响力,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平衡作用。

苏联对法国那种不向英美低头、独立自主的态度颇为赞赏,认为这个国家未来或许能在对抗英美时派上用场。基于这种考虑,斯大林最终点头同意了。

美国的情况则显得颇为棘手。

罗斯福在会议开始前一周意外去世,他原本是反对戴高乐的代表人物。杜鲁门临时接任总统职位,对局势并不熟悉。他原本提议让巴西加入,但英国和苏联强烈反对。面对这种情况,杜鲁门只好接受法国成为常任理事国的提议。

法国成功跻身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列!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其在外交和政治领域的深远影响力。成为常任理事国意味着法国在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方面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这一地位的获得,是法国长期致力于国际事务和多边合作的结果。通过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法国不仅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还在推动全球发展和人权事业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成就不仅是法国的荣耀,也是国际社会对其努力和贡献的认可。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