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撒贝宁曾在一档央视综艺节目里说——
我们的乡村振兴,最需要看到的,就是人的状态和人的精气神!
撒贝宁认为:直到现在,我们的乡村规划都没有开启对人心灵的探索,依然只是热衷于物质的风景!
说实话,我一直认为,撒贝宁不只是一位优秀的跨娱乐跨综艺跨法制节目主持人,他还是一位有思想有锐度的媒体人!
我见过很多人谈论乡村振兴,但,很少有人能像撒贝宁这样,直接以“人的状态”和“人的精气神”去切入话题!
事实上——
人本缺失!正是我们今天很多乡村规划失败的重要原因!
都知道——
乡村规划,现在一般都是县域统筹!
但是,现在很多县域在对本县乡村规划统筹的时候很喜欢使用外脑,也就是外聘专家(规划师和设计师),有些是直接与设计机构(有可能就是个人工作室)或广告公司合作,有些可能会搞个招投标!(很有可能也是个过场)
这些外聘专家,并不喜欢去深入了解本县各个乡村的人文环境、历史沿革,他们甚至都不会去下乡!他们擅长于高屋建瓴,习惯于从宏观政策和产业要素(如土地、资金、市场、技术等)等多个层面,完成整个县域乡村的规划“蓝图”!
然后,他们会陪同上级领导前往各乡/镇,召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前往聆听(讨论)!
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是一个PPT搞不定的!
至于对“乡村”进行深刻解读,那不是他们做的事,他们只会深刻地以为——
无产业、不乡村!
不管你是什么店,你是什么村,在他们的大市场大营销大规划大建设里,都必须是以产业化发展为标准前提!
这种忽略乡村建设其实更需要“小而美”的思维定式,其直接危害,就是会让我们的整个乡村建设全过程,高度依赖于自上而下的产业扶贫!
事实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在告诉我们:举国体制下,乡村经济绝非补贴经济,它更应该成为兼具民生、驱动城市、拉动产业的长效经济!
接下来,我们不妨用一种大家都熟知的“老地方”思维,把撒贝宁提出来的“以人为本”概念用四个问题给具象化——
一、如果我问你:截止目前,你亲身经历过,或者看到过,真实的乡村都是什么景象?换句话说,谈到乡村,你脑海里第一时间会迸出什么场景?
①家乡、亲人、小伙伴
②绿水青山,空气清新
③废弃房屋,断壁残垣
④其它
二、如果让你像《流浪地球2》那样,勾画一个超越现实,但又很具象,而且必须是你内心深处想要去到的一个地方,你能完整勾画出这个地方的样子吗?换句话说,你能完整勾画出一个现实生活中也许不存在,但在未来也许会很真实的场景吗?
三、对你而言,吸引你去乡村的理由是什么?
①想重温记忆中的美好场景
②可以释放压力、放空自己
③寻找祖辈们遗留下的印记
④其它
四、如果要你长期居住在乡村,你对乡村最期待的是什么?
①未来乡村与城市一样智慧
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③与喜欢的人长期住在一起
④其它
(若有兴趣,不妨在心里互动一下)
在我们的五级行政区划中:“村”是我们的最小行政单位!“县”是我们的最小城市级别!我们以“村/镇”到“县城”之间的距离远近,可以把乡村细分成城中村、近郊村、远郊村和偏远村四个级(类)别。
其中——
不难发现,城镇化发展,对于不同类别乡村的影响:
①乡村发展得到城镇化红利与城市距离成正比;
②城镇化对于乡村人口的吸引力与距离成反比。
而且很明显,这种影响会随着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而有着明显不同的变化!
从振兴方向上,有需要兴貌的,有需要兴业的,也有需要兴人的!换句话说,乡村振兴,其实就是给予我们每个人(村民)一种内心的平衡!
不管是统筹者,还是执行者,都需要转变传统的业绩导向思维,避免过度行政干预,避免过度整齐化,避免过度风景化!
我们需要遵循“乡村”的意志,遵循村里每一个“人”的意志,才能真正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最后,给14亿人的集体回忆里,找到一个第一时间就能叫出名字的老地方——故乡!
外行人请不要随便指指点点,更不要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