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打到现在,让人越发佩服毛主席,他69年前对苏联的建议真高明

百态人间如流水 2025-04-12 02:29:27

当今国际社会国际形势紧张,局部冲突接连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年来的俄乌冲突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瞩目。

俄罗斯作为继承了“前苏联”最大部分财产的“直系继承人”,其实早在69年前毛主席关于对前苏联问题提出了诸多建议,后来居然一一的成真。

时隔将近70年过去毛主席的分析至今依旧在俄乌战争当中适用,我们不由得佩服毛主席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

那么毛主席究竟在69年前对于前苏联提出了那些“不过时”的建议?

出访苏联提出“建议”

毛主席的一生只进行过两次对外的国事访问,而这两次的外交对象都是对于“前苏联”这位社会主义的老大哥。

在新中国成立的同一年,这一年正值斯大林的70岁生日,毛主席和党中央一起商议决定在斯大林生辰之时出访苏联,借此良机与斯大林签订新的“中苏条约”。

但是斯大林对于中国的态度不太热情,斯大林非常清楚中国领导人访苏的来意更多的是想收回旅顺得中苏海军基地主权。

经过毛主席两个多月在苏联的争取,两国终于达成了这次协议,但是毛主席对这次的出访不是太愉快,因为苏联方面的冷淡耽误了太多的时间。

直到1957年正值苏联的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活动,毛主席决定再次带领中国代表团第二次出访苏联参加12个国家共产党的代表会议。

这次的出访,苏联对于毛主席等人采取了极为高规格的接待,与上一次的冷淡大相径庭,但却殊不知热情的背后隐藏着一颗欲要“干涉他国内政”的野心。

毛主席等人通过参加本次会议,从中发现了和苏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很多分歧,双方对此都深有所感,在会议之后,毛主席和赫鲁晓夫对此开展了五次内容深刻的会谈。

“建议”成为预言

此时的苏联由于自斯大林时代以来的重视重工业的发展来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状态的需要,但是造成了苏联的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衡。

在赫鲁晓夫接手对于斯大林的权利之后,更是丝毫没有动摇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国策,虽然期间也试图在西伯利亚等地区大量的开垦荒地来改善民生,但恶劣的环境注定是失败的。

苏联的领导人始终未能从“争霸”的美梦中唤醒过来,只看到了苏联对外与美国为首的“军备竞赛”,巩固势力范围,却从未意识到工业和经济结构潜在的风险。

毛主席在交谈中针对经济问题,直抒胸臆的说出了自己关于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失调将导致发展动能逐渐的衰竭,使群众参与发展生产的热情退却的看法。

但是此时的赫鲁晓夫根本瞧不上这一建议,毕竟在其心里面,重工业的发展才是苏联的头号“大事”,没有军事实力作保障苏联不会有当时的局面。

赫鲁晓夫出于对于苏联作为超级大国的“盲目自信”,对此几乎不屑一顾,对于当前蒸蒸日上的苏联看不到任何潜在的危机。

这位苏联的总统注定要为此付出代价,在此后的几十年内苏联领导人也几乎是出于这种“盲目自大”的心理,使得苏联在这条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直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因为长期的“超负荷”的“军备竞赛”,苏联的经济几乎到了一种“癌症晚期”的状态。

苏联的GDP直接从1975年4.9%降至1989年2.5%,对此戈尔巴乔夫这位末任总统用尽了浑身的解数也毫无办法。

苏联一直把自己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长辈”,经常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指手画脚”,在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吃饭的期间还曾对此和不同意识形态阵营国家的问题展开讨论。

毛主席对此表示出了不满,更多的意见的倾向还是不应该干涉他国内政,每个国家都应该有其独立自主。

此外在谈论到社会主义阵营遭受到外来威胁的时候,赫鲁晓夫更多的是凭借着自身的那种军人劲头,更多的还是持“社会主义阵营一体”的观念。

赫鲁晓夫认为如果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遭受到外来敌对阵营的袭击,苏联将会对此主动出兵协助,赫鲁晓夫并就此提出了如果苏联遭受到外来的袭击,中国将会如何做?

毛主席直接回答道:“苏联如果遇到了外来的入侵,不必死守全境,可以撤退到乌拉尔山一线,中国军队将给予全力支持”。

赫鲁晓夫对此深感不解,不明白毛泽东为何要如此回答。苏联真的会遇到不可抵抗的敌人吗,难道中国人可以比苏联的军事力量更强?

其实殊不知这是毛主席的“存人保地”的思想,毛主席深知只有军队还存在才能保护土地不受侵犯,如果为了反抗外来入侵,死守土地反而可能造成国土的无法收复。

更何况苏联经过卫国战争和对日宣战,国内的人口大幅度的下降,尚未恢复生息,一旦再次爆发战争,兵源将可能成为苏联非常头疼的问题。

战争中“建议”映照的一角

然而却殊不知毛主席的这一战略思想再次时隔将近70年再次映照到了现实,取“苏联”而代之的“俄罗斯”面临相应的困境。

俄乌战争不知不觉已经陆陆续续的进行三年时光,昔日苏维埃政府联盟之内的共同应对法西斯的这对“难兄难弟”,转眼之间成为了你死我活的“仇敌”。

在俄乌战争的过程中,战争爆发之初俄罗斯战果频频,迅速占领乌克兰将近20%的领土。

但是好景不长,经过长期的作战,俄罗斯的兵力也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只能在国内扩招兵员,加之近些年俄罗斯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缓慢。

长时间的对战,对于俄罗斯的士兵消耗是巨大的,但俄罗斯也只能按照“存人保土”的战略思维,退出部分部分占领的阵地,固守已经“发起公投”的重要地区。

毛主席的思想历久弥新,时隔多年仍然实用,不得不感叹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我们应该向伟人致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