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是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本章主要论述了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就是人之道,也是天之道。人们只有做到为而不争,才能真正实现对众生的利而不害。
人之所为,大致可以分成两类:有为和不为;或者是:为和不为。也就是:是和否、做和不做。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对众生有利的时候,就要为,就要有为;当对众生有害的时候,就要坚决不为。
有为和不为,这两种情况加在一起,就叫做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普通人所遵循的有为之道,就只是个人之道罢了,也可以说它是残缺的人之道。普通人大多都只能做到勇于有为,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勇于不为。
人之生也有涯。每一个人的所知所思所行都很有限,自然就很难真正理解和践行全面的人之道,因而就只能追寻个人之道、有为之道。
最全面最正确的个人之道,就是人之道,也是圣人之道。人道就是圣道,就是天道,它们皆是殊途同归。
人类的语言和话语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美言,另一种是信言。
假如你分不清这两种语言的本质差别,我们也可以把这两种语言叫做实言和虚言,或者真言和假言。
美言就是虚言,信言就是实言;
美言就是假言,信言就是真言。
虚与实相对,真与假相对,美与信相对。
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一虚一实、一真一假、一信一美也是道。
真、实、信是阴,虚、假、美是阳。阳在外,阴在内;阳易显,阴易藏。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就是说:实言不虚,虚言不实;真言不假,假言不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很容易就会被虚言、假言、美言的华丽的外表所迷惑,从而把虚、假、美的言语当作实言、真言、信言。
但是现实毕竟是现实,现实实际并不会因为你把它们当作实言、真言、信言,它就会变得真实可信起来。
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事物的真假、虚实、美恶、信疑,并不会因着人们的主观意志而发生丝毫改变。
世间有两种人:一种是行动派,另一种是语言派。或者说:一种人只动手不动嘴,另一种人只动嘴不动手。
善于行动的人,就叫做实干派;善于耍嘴皮子的人,就叫做诡辩派。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什么是善者?什么是辩者?
善者,就是善于动手的人;辩者,就是善于动嘴的人。
意思就是说:那些喜欢埋头苦干的人,善于动手的人,行动迅速的人,往往并不喜欢与人争辩,也没有功夫与人争辩;
那些总有时间与人争辩的人,那些总喜欢耍嘴皮子的人,往往并不善于动手,或者行动缓慢。实干的人总在埋头苦干,善辩的人总在巧舌如簧。
假如你遇到了实干派,就不要指望他美言加身;
假如你遇到了善辩派,就不要指望他认真做事。
人的认知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认知的广度,另一种是认知的深度。
上下纵向延展,是深度;左右横向延展,是广度。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什么是知者?什么是博者?
其认知能够上下纵向延展、深入浅出、明察秋毫、细致入微的人,就叫做知者;
其认知能够左右横向延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博古通今的人,就叫做博者。
喜欢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知者,往往并不喜欢冒险、尝新;
喜欢探险、创新、改变、尝新的博者,往往也并不喜欢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世间有聚就有散,有分就有合。世间事缘聚缘散,分分合合。聚是聚集,散是分散。积就是聚,就是积聚,就是积累。
圣人不积,就是指圣人不追求积聚,而追求发散。久聚必瞬散,多藏必厚亡。
聚则与天下为敌,散则与天下为友。
正所谓: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普通人重积不重散,犹如以一人之力而背天下人,其行必不可久,其结局必众叛亲离。故而圣人不积,为天下人谋福祉,天下人皆翘首以盼。
常言道: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或者说: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既以为人,己愈有;就是指在自己没有金钱等物资去帮助别人的时候,就出人出力、尽心尽力的亲自帮助别人。自己帮助的人越多,那么自己以后收获的人情和帮助也就会相应的越多。
既以与人,己愈多;就是指在自己富有的时候,不吝惜财富地帮助别人、资助别人,那么未来自己收获的财富与回报也只会越来越多。正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并不是一句空话。世间没有人是傻子,与人相处的唯一正确方式,就是以真心换真心。单方面的付出或索取都是必然不会持久的。
有些人或许可以在短时间内欺瞒、蒙骗别人,但那实际上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甚至是自掘坟墓。人活一世,不过就是相互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假如人不为人、人不与人,人类社会也就失去了长期存在的基础。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既以与人,则天下为公;天下人人自积,既不与人,也不为人,则天下为私。
天下的有序长久运转,只有利己可做不到,还需要利他。
利己以自存,利他则天下存。
万事万物皆因利而存,因害而亡。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世间能够给众生带来最大利益好处的,是天道。人类外在的一切,包括人类自身,都是天道所赋予的。天道只会给众生带来利益好处,而不会主动伤害众生。
或者说:众生本身就是天道的一部分,天道只会对自己好,而不会对自己坏。
圣人之道也是如此。圣人也只会对自己好、对众生好,而不会去伤害自己、伤害众生。为,就是有所作为,就是做好事,就是做对自己、对众生有利的事。
不争,就是不在争抢的过程中伤害他人,就是不主动伤害人。
世间的伤害大多都是因纷争而起,实质性的伤害也大多都是在争执的过程中造成的。
要想对众生有利,就需要有所作为;要想对众生无害,就需要不争。所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为而不争,不就是为了实现利而不害吗?所以圣人之道就是天之道,也是最全面的人之道。
道德经本章所论述的核心,就是圣人之道,也是人之道。
无论信言、美言,无论善者还是辩者,无论知者还是博者,都应该为而不争、利而不害,都应该不过多积聚,都应该为人、与人,都应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家园。常言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哪怕市井一匹夫,他也能为天下带来利益好处。
人的一生不过就两种状态:要么给周遭带来益处,要么给周围带去伤害。利比害好。天之道,利而不害。
有些人的一生,是利万物;有些人的一生,是害万物;所以本章也可以叫做利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