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最孤独的一首诗,短短40个字,写出孤独的至高境界

馨花瑞草逸情 2025-01-26 09:29:39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市)人。

出生于书香家庭,他的父亲叫阮瑀,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师从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蔡邕,无论是诗文、还是书信都写得很好,曾给曹操担任过记室,相当于今天的秘书。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交,这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一个时期。自东汉后期以来,经历了“党锢之祸”、“黄巾之乱”、“董卓之乱”,随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战乱层出不穷,篡权事件不断,曹魏篡汉、司马氏篡魏,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片黑暗之中。

正因为如此,当时社会涌现出一批文人雅士,他们信奉老庄的逍遥哲学,个性放浪不羁,豪情纵酒,不遵守世俗礼法。

其中以“竹林七贤”为代表,阮籍就是七贤之一。

关于阮籍,有两个特别有趣的典故,一个记载在《晋书·阮籍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阮籍曾经站在楚汉相争的古战场遗址,感叹道,可惜当时没有英雄,才使得项羽和刘邦这两个小人闻名于天下。

看起来他好像在批评刘邦和项羽,有点瞧不上人家的意思,但其实他是在感叹一个动荡的时代。

没有出现一位真正的英雄,能够力挽狂澜,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去开创一个太平盛世。

这是他内心深处忧国忧民的士子情怀,只不过他表达得比较含蓄。

还有一个典故也出自《晋书·阮籍传》:“穷途之哭”,后来被王勃在《滕王阁序》引用:“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他喜欢一个人驾着马车四处出游,也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也没有想走的路线,就这样随意地驾车漫无目的走。

走到没有路可以走的时候,就号啕大哭,然后再原路返回来。

外表看似洒脱的他,实际上却不及诗人王维的旷达,“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走到水的尽头,看似没有路可以走的时候,还可以静静的坐下来,看着云在天边缓缓升起。

阮籍之所以痛哭,当然还是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关,因为他找不到自己的出路,也看不到整个时代的出路,所以内心悲痛而哭。

关于阮籍的趣事还有很多,比如爱喝酒,司马昭曾经想让阮籍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司马炎,阮籍内心很不情愿,但是又不好当面驳回。

于是,阮籍一连长达60多天,每天把自己灌醉,整日长醉不醒,让司马昭无从开口谈论婚事,最后只能作罢!

接下来分享他的一首诗,阮籍一生写过一组咏怀诗,共82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从中我们不难读出他内心深处那一份深沉的孤独!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魏晋: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竹林七贤之中,阮籍的诗歌成就最大,他的诗风曲折幽微,意蕴悠长,读来耐人寻味,类似晚唐李商隐的诗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开篇点明时间是夜中,半夜时分诗人还没有睡着,于是坐起来去弹琴。

一般来说,刚入夜睡不着很正常,而诗人到了半夜还在辗转反侧,说明他心中有烦心事,心绪不宁不能安睡。

于是起身去弹琴,想把自己纷乱的内心梳理一下,又或者借琴声宣泄一下。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天上一轮明月,冷冷的清辉洒在帘幕上,清凉的风儿吹起我的衣襟。

这也不是简单地写明月清风,而是明月和清风触动了诗人的内心,在古诗词明月的意象经常得见。

像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像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都是借明月表达自己对家乡和故人的思念。

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轮明月、一棵树、一个人,抒发的则是内心的惆怅和孤独。

阮籍在这里表达的同样也是寂寞,这个夜晚冷冷的月光、冷冷的风,心中更加悲凉。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上面两句从视觉、触觉着手,这一联写的听觉。

寂静的夜晚,他听到原野中传来孤鸿的哀鸣,还有北方树林中,鸟儿在枝头悲鸣。

孤鸿,孤单的大雁,大雁飞行时有时排成“一”字形,有时排成“人”字形,这只大雁落了单,孤零零的一边飞,一边哀叫。

杜甫在《孤雁》一诗中写过,“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表达与家中兄弟失散天涯漂泊的哀伤。

北林,北方寒冷的树林,更加衬托出凄清、孤苦的感觉。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眼前是冷月、寒风,耳边是孤鸿、寒鸟的哀鸣,所有的这些,都无法给诗人带来一丁点的安慰和温暖。

诗人在夜色中徘徊着、寻觅着,但却一无所获,只能一个人黯然伤心!

多么深的一份孤独,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所有的情绪只能自己在这个不眠之夜暗暗消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