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酱酒市场还是一片火热。无论是商务宴请还是家庭聚会,桌上总少不了一瓶酱香型白酒。茅台价格飞涨、品牌扎堆入局、资本疯狂涌入……仿佛所有人都想分一杯羹。
但到了2024年,情况急转直下:茅台、习酒等酱酒价格大幅下跌、经销商叫苦连天、开发酒订单断崖式减少,一些中小酒厂减产甚至停产。
选酒司南的一点感受就是:以前在茅台镇酒厂下订单,需要排队一个月才能生产,现在只要包装到了酒厂,第二天就能生产,根本不用等。
有人开始怀疑:酱酒是不是要“凉”了?
其实,这种“降温”并非突然发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跑到中途,选手们体力分化——跑得快的继续冲刺,体力不支的逐渐掉队。
酱酒行业也是如此。
2024年,头部品牌依然高歌猛进:茅台营收突破1800亿,郎酒、习酒销售额再创新高,甚至一些大单品的年销售额达到50亿级别。
但另一边,中小酒企却纷纷离场。数据显示,仅贵州仁怀一地,白酒企业数量就从近2000家锐减至800多家。
酱酒买得起,但不敢囤了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酱酒市场的变化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价格。
以茅台为例,2024年初,一瓶飞天茅台价格接近3000元,到了年底却跌到2200元左右。曾经被热捧的茅台1935,价格更是从1500元跌至至700元。
其他品牌如君品习酒、青花郎等千元级产品,价格也纷纷跌破800元。
这种价格波动背后,是市场供需关系的调整。过去几年,许多人囤积酱酒是看中其投资属性,甚至有人借钱炒酒。
但随着经济环境变化,消费趋于理性,投机者开始抛售库存,导致市场供大于求,价格自然下跌。
经销商“夹缝求生”
如果说消费者是价格的受益者,那么经销商就是这场调整中的“夹心层”。2024年,除了茅台经销商还能勉强维持利润,其他品牌的经销商普遍陷入亏损。原因有三:
1.价格倒挂:进货价比市场零售价还高,卖一瓶亏一瓶;
2.库存积压:酒厂为了冲业绩,不断向经销商压货,但消费者购买力不足,导致仓库堆满滞销产品;
3.电商冲击:平台用“百亿补贴”低价促销,进一步挤压线下利润空间。
一位从业十年的经销商感慨:“以前开门红是抢货,现在开门是清库存。”
连头部品牌习酒都取消了2025年的“开门红”政策,可见行业压力之大。
酱酒的两极分化
表面看,酱酒市场似乎危机四伏,但深入分析会发现:这不是衰退,而是一场“大浪淘沙”。
头部品牌:强者恒强茅台、郎酒、习酒等龙头企业不仅营收增长,还在逆势扩产。茅台酱香酒站稳200亿规模,习酒年销售额突破200亿,郎酒的红花郎单品年销50亿……这些数据证明,消费者对高品质酱酒的需求并未减少,只是更加集中于头部品牌。
中小酒企:生存空间被挤压过去几年,大量中小酒企靠跟风赚快钱,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甚至用酒精勾兑冒充纯粮酿造。随着行业规范加强、消费者认知提升,这类企业自然被淘汰。数据显示,2024年酱酒总产能比两年前下降13%,但头部企业的产能却在增加。
未来酱酒的出路
酱酒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静默蜕变”。未来的机会或许藏在三个方向:
1.品质为王: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捧高价,而是更看重口感和性价比;
2.大众市场:千元级产品遇冷,但百元价位的酱酒需求正在增长。比如茅台推出的“茅台王子酒”,价格亲民且销量稳定;
3.年轻化转型:如何让年轻人接受酱酒?一些品牌开始尝试低度化、时尚化产品,甚至跨界联名。
酱酒并未真正“凉凉”,凉的是投机者的暴利幻想和行业的浮躁泡沫。
当价格回归理性、品质成为核心、消费者用钱包投票,这个行业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2025年,或许正是酱酒“脱下华丽外衣,脚踏实地”的新起点。
图四中间那个白色的是什么酒
必须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