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故意放元顺帝逃走,常遇春大发雷霆,朱元璋却暗暗点头

映真 2023-10-20 09:56:36

1368年,徐达故意放走元顺帝,常遇春非常生气说“你放弃立功放走元帝,难道不怕我告诉陛下而治罪你吗?”徐达听后,泰然自若地说“元帝不是普通人,抓到了分封为王或杀都不是解决办法,放走最合适。”

在元代,大都城是元朝的首都,也是蒙古政权的发家地。同时,北方的临时都城元上都在后来虽没有元大都重要,却也依旧比其他城池重要得多,其中的布防也更加缜密。

然而,朱元璋派遣徐达为主将,猛将常遇春为副将,命军北上争夺元大都。这一时期,徐达和常遇春的威名超越了元将,朱元璋的军队实力也逐渐增强,形成对元大都的包围。

在通州,距离大都不远,明军士兵们的士气高涨,他们跃跃欲试,期待继续前进,亲手夺取元大都城。

这一刻似乎是攻城最佳时机。然而,正当士兵们迫不及待准备前进时,徐达却意外地下令停止前进,这个突然的决策令众人震惊不已。徐达这一举动似乎与常理相悖,也让常遇春等将领们感到深深的困惑。

在大都之战中,他是朱元璋的得力副将,带领着壮士们浴血奋战,意气风发。对于他来说,士兵们的士气正旺,而大都近在咫尺,这是进一步前进的最佳时机。他心急如焚,急于取得胜利,为朱元璋和明朝立下赫赫战功。

他们本以为胜利的果实近在咫尺,却被不明所以的命令挡在了道路前。

常遇春作为士兵们的代表,质问了徐达,他希望能够理解背后的战略考虑。他的疑问是直接的:“现在士气高涨,正是攻城的好时机,为什么要停?”

常遇春的问题充满了怒火,他不是质疑徐达的忠心,而是对决策产生了疑虑。然而,徐达并没有详细解释,只表示“另有安排”。在众人面前,他坚守他的立场,没有过多解释。

徐达明白士兵们的情绪,但在这个关键时刻,不宜在众人面前过多解释和辩驳。他深知背后政治和战略上的考量,以及他的行为将引发的政治问题。他默默地坚持自己的决策,维护了军队的纪律,不希望在士兵面前产生混乱。

徐达的这一决策也让元顺帝感到极度绝望,他明白明军距离他已经非常近,但又无法轻举妄动。

这个矛盾的心境让他备受折磨。明军始终没有采取进攻行动,而是在通州停滞不前,使得元顺帝感到更加困惑和不安。他明白,一旦明军决定发动攻势,他将再次陷入危险之中。

正当元顺帝感到束手无策之际,徐达的战略行动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他突然放慢了军队的进程,将士们感到难以理解,但他们无法逆抗,只能按兵不动。

元顺帝看到这一情形,决定抓住机会,趁夜从建德门逃走,重新返回元朝的都城元上都。这一次逃亡让元顺帝重新整顿了自己的势力,为后续的战事做好了准备。

徐达的决策虽然令众人不解,但正是这一决策为元顺帝的逃逸创造了条件,也为后续的战略和政治演变埋下了伏笔。

常遇春对徐达的决策感到愤怒,但徐达坚守立场,耐心地解释他的做法。徐达认为,他认为,如果元顺帝被明军俘获,这将是朱元璋面临的一个极为棘手的政治问题。

应该如何处理这位前皇帝呢?这一决策可能导致内外政治问题,甚至可能对明朝的统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需要面对的选择并不仅仅是生杀大权,还包括了如何处理元顺帝及其支持者,如何影响国内外的政治局势,以及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徐达清晰地看到这一政治困境,他深知,若是元顺帝被明军俘获,将会引发众多政治问题,朱元璋不仅需要处理元顺帝的命运,还需要面对其他国内势力和外部势力的挑战。

这种情况下,放走元顺帝似乎是最合理的选择,可以避免引发更大的政治混乱。

徐达的决策虽然不符合常遇春等士兵的预期,但在政治和战略层面,他的智慧和谋略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坚持这一决策,不仅挽救了元顺帝的性命,还为朱元璋的政治决策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使明朝的统治更加稳固。

然而,这个决策的后续发展更令人意外。常遇春回到南京后,不满的心情沉积成弹劾,他上奏弹劾了徐达的决策。

他毕竟是坚守进攻信念的将领,无法完全释怀地接受这一战略决策。当朱元璋听完常遇春的控诉后,并没有因此责备徐达,这让常遇春陷入深思。

朱元璋的反应意外而深刻。这表明他理解徐达的策略,也可能默许了他的行动。在常遇春看来,这可能是对徐达的策略和战略思维的认可。

虽然他依然有疑虑,但朱元璋的支持使他明白,战场决策并不总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这一事件也反映了朱元璋作为一位出色的军事领袖和政治家,具备高度的智慧和灵活性,能够理解和应对复杂的情况,维护了明朝的政治稳定。

常遇春的怒火在这一决策面前渐渐平息,他开始理解徐达的策略,尽管内心依然充满疑虑。

他明白了徐达的深思熟虑和政治洞察力。这个决策不仅仅是关乎战局,更是牵涉到了国家的政治安排和统治。

常遇春开始明白徐达的立场,尽管心中有不解,但他也深知决策背后的智慧。

3 阅读: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