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钟南山、张兰娟、张文宏等医疗领域的工作者站了出来,他们科普防控知识、用专业思维稳定社会局势。在媒体的渲染之下,这些专家成了神一般的存在,他们的话被奉为圣经。
然而在三年后,提起“专家建议”,民众的第一反应可能会是抗拒、质疑。网上满天飞舞的都是“专家建议”,每个专家都有各自的立场,大众又该相信哪个专家?更何况到如今,疫情早已剥开专家的虚伪外衣,让他们跌落神坛了。
一、 专家缘何跌落神坛专家为何跌落神坛?答案很简单,专家们本就不是神,他们和普罗大众一般,都是活生生的人,是会犯错的人。媒体与大众的拥护使得专家们封神,但一旦专家们说错了话,跌落神坛就是分分钟的事。这是信息时代特有的一种“起高楼”与“楼塌了”的转变速度。
信息时代里,想要出名太容易了,在媒体公司的操纵下,只需要经过包装,运营等一系列操作,半吊子也能变成专家,利用热度赚取利益。半吊子们不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他们只会随势而动,被人戳破也是迟早的事。
“新十条”之前,专家们对病毒的态度十分严苛,“阳康患者或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动态清零是最好的方式”等建议层出不穷。然而在“新十条”发布后,专家们的立场就开始变化,开始宣称奥秘克戎毒性减弱,民众不必太过担忧。有些专家甚至说出“大部分感染者都是无症状”、“把感染当做感冒”的观点。
可实际上,在第一波冲击里,大部分人都有发烧、全身疼痛、咳嗽的症状,与专家所言大相径庭。感染并不是普通感冒,因为感染引起并发症,甚至失去生命的大有人在,一切事实足以让人看清那些顺势而动的“墙头草”。某些专家,忧国忧民是假,追名逐利才是真。
真专家们尚且不是神,对病毒的了解不全面,不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给出准确无误的建议。而假专家与半吊子更在大众的底线上“蹦迪”。“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话题的出现足以说明,三年的质疑与猜忌里,大众对于公共人物的信任被稀释的多么淡薄。
回归底层逻辑,真专家们是在某些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学者、研究者,但他们的建议也偶尔会招致大众的抵制,全然因为他们的建议仅停留在学术上,极大的与现实脱节。比起这些只会动嘴皮子的专家,社会更需要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专家。
二、什么是社会所需的权威专家专家,是权威与科学的代号,本该成为医学行业的引路人,却因为一场疫情被撕开虚假的外衣。这足以说明,当今社会的某些专家并不当得上专家的称号。
其实,大众并不是对专家过敏,而是对某些不负责任的“专家建议”失望。口罩期间有专家建议,国家财政补贴那些受到冲击的企业,网友们也纷纷表示认同。但某些网红医生只会重复着毫无意义的“动态清零指日可待”、“病毒毒性会逐渐减弱”、“抗疫终将胜利”,最终引来群嘲。
在信息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不再是束之高阁的东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去获取信息并且表达看法。巨大的知识鸿沟消解,使得专家头上的光环变得暗淡,这也意味着人们更加敢于质疑权威。这是全社会的进步,因为一切真理都是经过千万次的质疑与挑战而打磨出来的。这也意味着我们对专家的要求更加严格了。
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专家,不是随风而动的墙头草,更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理论学家,而是既有真才实学又懂得经世致用之道的真专家。专家需要权威性,才能维护知识的真理性。同时,一切科学的发展都是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专家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需要走出实验室与办公室,多多接触民生。
网络媒体发达使得信息可以快速传达,也使得信息被高度割裂,导致某些观点被误解。因此,专业知识能否与社会接轨,能否准确无误的传达给民众,也是专家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结语专家用自己的知识创造价值,这些价值对社会与民生有益,那么专家用流量赚钱、得到名声,都是无可厚非的事。但若是专家变成流量的奴隶,而逐渐丧失其学术性与实践性,那终究会被民众唾弃,被社会淘汰。
专家本来就不是褒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