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四川在线】【科学网】【中国科技网】(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声声说
编辑|声声说
“共和国的脊梁,中国人民的福音!”
新中国才刚刚成立不久,美国就研发出了能震慑全球海洋的大杀器“核潜艇”。
然而当美国正忙于凭借其秘密武器威慑世界之际,一位中国男子却在悄无声息地致力干一件惊天大事。
老美本以为有这个“大杀器”在手定能拿捏各国,结果没想到却意外成就了这个中国男人。
隐姓埋名深居山里数十载,这个男人一出山就让新中国挺直了脊梁,令美国惊恐不已。
这个男人是谁?他究竟做了什么事?
在四川的大山深处
如果说中国的陆军难以战胜,那美国的海军就是全世界的绝对王者。
在核潜艇这个赛道上,美国更是强得可怕,要是不想被人威胁,我们也必须要有自己的核潜艇。
面对虎视眈眈的美国,我国秘密组织了一批人紧锣密鼓地研究。
而这其中,赵仁恺可谓是居高甚伟,直接被称为核潜艇的“守护神”。
可以说,没有他就不会有核潜艇,再多的言语也道不尽他的好。
1958年他被任命为潜艇核动力研究设计的技术负责人,这个技术很关键,是成功制造出核潜艇的重要保障。
当时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个机械学毕业的人,未来竟是扼住美国咽喉的人。
虽然赵仁恺所学专业与“核”沾不了一点边,毕业后从事的也都是机械工程师之类的工作。
但在1956年被调到原子能研究所后,他还是恶补了一些知识的。
凭借自身天赋与努力他很快得到了领导重用,还被外派到老大哥苏联那里学习了一些核物理的专业知识。
在美国与苏联接连造成核潜艇,且苏联不愿意帮助我们的情况下,赵仁恺被委以重任。
“这是一项艰难的,长久地,且不一定会成功的任务,你愿意吗?”
赵仁恺没有犹豫,当即坚定地回答:“我愿意,再苦也愿意!”
为了做好核潜艇研发的保障性工作,他告别妻儿,翻越了无数座高山,来到了大山深处,在那个荒无人烟的地方,隐姓埋名。
而他这一去,就是几十年,留给家人越来越模糊的背影。
在此期间,为了保证机密不被泄露,他哪里荒凉就去哪里。
做试验的时候,他去过草原、进过沙漠、也蹲过山沟。
要知道,他被任命为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负责人的时候,已经42岁了。
在当年那个物质资源匮乏的年代,科研工作比现在艰苦得多,而他的工作环境更是堪比坐牢。
赵仁恺身体因为工作本来就不好,住在阴暗潮湿的山里常常感到不适。
那个年代夏天热冬天冷,同时还伴随着虫蚊叮咬,全靠“忍”。
更糟糕的是他还患有失眠症,为了不被老鼠吵醒只能服用安眠药睡觉。
生活上的艰苦不算什么,赵仁恺一心扑在工作上鞠躬尽瘁。
他所做的事对于中国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人引导、没有资料可以借鉴,全凭自己摸索。
作为负责人的赵仁恺所承受的压力更是前所未有的,一点差错都不能有。
为确保数据精准无误,他率领同事连续奋战 18 个昼夜,对 6 万多份图纸及数据逐一验算校对,疲惫时便趴在桌上小憩。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共检查出了近160个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
这些都还只是他们工作的冰山一角,想要成功研制出核潜艇,不仅需要攻克技术难关,还需要“真枪实弹”。
为了确保压力容器和支撑裙焊接后的承载能力,赵仁恺始终坚守在温度高达250摄氏度的焊接现场。
焊接工人因承受不了高温而走了一波又一波,但赵仁恺却从来都没有倒下过,这或许是因为他内心强大的意志力支撑着他。
1964年一朵蘑菇云在沙漠绽放,新中国有了原子弹后让美苏刮目相看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赵仁恺感慨万千,我的祖国再等等我,我会为祖国献上另一利器。
1965年,他再次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负责人。
5年后,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赵仁恺却依旧没能停下前进的步伐。
“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是赵仁恺的好搭档,彭士禄院士曾说;
如果没有赵仁恺细致入微、认真负责的工作,很多事他是万万不敢拍板的。
赵仁恺工作时不仅严谨细致、一丝不苟,而且还“不要命”。
核燃料堆积的厂房上,有一个水管坏了,在到处喷水,要是核燃料被弄湿了后果不堪设想。
这时已经50岁高龄的赵仁恺不顾个人安危,爬到屋顶上,把水管修好,这才避免酿成大祸。
有这样认真且无私又敢拼命的赵仁恺,实乃国人大幸。
但真的走近赵仁恺,了解了他的个人经历后,会觉得“伟大”二字也略显苍白。
伟大的赵仁恺院士
“你想救国于一时,还是救国于一世?”
那个剃光了头的少年,正准备去参军,想到前线去杀敌,却被他母亲的一句话给点醒了。
1923年出生的赵仁恺,亲眼见证了中国人如何被日军欺压,便准备投军报国。
但母亲的这番话打动了他,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未来的道路。
在当时那个年代,传授数学、物理等现代科学知识的学校并不多;
但他在母亲的帮助下,早早地就接触到了这些知识,而且成绩异常突出。
上阵杀敌是报效祖国的一种方式,读好书更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在动荡的年代,知识的潜能是无限的。
童年时期的赵仁恺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跟着家人从江苏逃难到安徽、湖北等地,最后在四川落脚。
环境的艰苦未曾击垮赵仁恺,反倒砥砺了他那坚毅不屈的意志,使其愈发刚强,不为困境所屈。
战乱时候的赵仁恺在读中学,“上课和躲警报”是他在学校里最常做的事。
他既要躲避日军的空袭又要兼顾学习,没有点意志力真的很难能坚持下来。
后来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国立中央大学,读机械工程专业,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将机械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
毕业后,他先是进入南京永利宁厂当工程师;后被调往北京,成为化工设计院的一名设计师。
因为他的工作能力突出,被化工院党委副书记张西蕾推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他与“核”正式交锋。
从机械工程到原子能、“核”研究,这对赵仁恺来说就是一次跨领域的挑战。
但知识上的障碍并不能打倒赵仁恺,没有接触过这些知识,他就白天忙工作,晚上自学原子能的相关知识。
自从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后,赵仁恺和家人就总是聚少离多的。
他和妻子杨静溶分隔两地20多年,从青丝到白发。
赵仁恺人生的每个阶段似乎都在为国做贡献,“舍小家为大家”这句话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赵仁恺去世后
2010 年,将半生奉献于核潜艇事业的赵仁恺溘然长逝,终年 87 岁。其一生功绩,令人铭记。
他去世后家人才知道,他所做的事是如此危险。
曾有一次赵仁恺突然说要带妻子去海南旅游,其实是要执行一个秘密任务,而且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那是在执行任务前,组织上给他的一次关怀。
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还特地交代自己的秘书,如果自己的笔记本对研究已经没有帮助了,那就一定要销毁掉。
那本笔记本是赵仁恺工作以来一直随身携带的,里面有他的许多心得体会,还有一些保密数据。
赵仁恺离世后,其子赵明整理遗物时,惊觉父亲竟收藏了 6 大书柜、约六百多本的书。
“我们小时候,父亲在家不是睡觉就是埋头看书,他的书常常会堆得很高。”赵明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说。
像赵仁恺这样伟大的研究者,祖国需要他,他就会义不容辞地上,东西不会他就学。
实际上,在一艘核潜艇的身后,有着众多伟大而又默默奉献之人。
他们如点点繁星,虽不耀眼,却以自身的光芒,铸就了核潜艇的辉煌。
一艘核潜艇的背后
大家都没见过真正的核潜艇是什么样的,只有一个玩具模型可以借鉴。
从一个玩具模型到真正建成核潜艇,这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赵仁恺院士是为核潜艇“造心脏”的人,他不能出半点差错,在整个团队中他的存在就如定海神针。
核潜艇能够研制成功,整个研发团队功不可没。
黄旭华、彭士禄、赵仁恺、黄纬禄是第一代核潜艇的四位总设计师,他们扎根深山立志要把核潜艇造出来。
让一艘核潜艇能够运行起来的是动力,但真正支撑它在海洋中穿行的是技术、更是这些伟大的科学家。
他们用手写草稿,靠心来算数据,在这样落后的研发条件下,也能跑赢时间,真的太令人敬佩了。
结语
赵仁恺是那个时代的担当,他走的每一步都不容易。
决心救国于一世,就注定了他要付出更多,他是这样说,更是这样无怨无悔地付出着的。
这样爱国、为国、念国的人,才是所有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的对象。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来源于:四川在线、科学网、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