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开国的时候,一共有超过140个诸侯。但是到了汉武帝时代之后,绝大多数开国功臣的爵位,几乎都断了传承!

就比如说陈平的曾孙陈何,在汉武帝在位时期,抢夺他人妻子,直接被杀,同时封国被除。
再比如说张良的儿子张不疑,因为参与谋杀楚国的旧贵族,直接被判了死刑。最后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也是散尽家财赎命,同时被剥夺了家传的爵位。
连张良和陈平的后人都是如此,那就更别说其他人了。到了汉武帝时代后期,还能保住爵位的开国功臣家族,一只手都能数得清!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最核心的原因,其实就只有四个字。

汉承秦制。
历史上的汉朝,其实不光继承了秦朝的各种制度,而且也继承了秦朝‘内卷’的文化。
这个问题,最初,根源其实还得从商鞅说起。
当年战国中期的时候,商鞅在秦国搞变法。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人不管高低贵贱,只要你能在战场上杀敌立功,或者为国家做了很大的贡献,你就一定可以获得爵位,地位越来越高!

但这样一来,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
如果大家可以通过打仗获得爵位,那以后爵位就会越来越多,国家的负担也会越来越重。到最后,爵位就会不值钱了!而且国家还得花钱养一大堆闲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秦国又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

既然有获得爵位的渠道,那就必须得有失去爵位的渠道。
这个思路打开之后,办法瞬间就多了起来。
既然打赢了仗可以得到爵位,那么打输了自然也得失去爵位!在战场上不够勇敢,削爵;没能完成作战任务,削爵;没能把补给及时送到前线,削爵;在国家内部私自斗殴,削爵;在国内犯了法,削爵……

总之,当时的秦国,不断增加削爵夺爵的条款,以此来增加贵族失去爵位的可能性。
而这套制度成型之后,一个贵族,他爹当年有可能给国家立过大功!获得了极高的爵位!但到了他接班之后,他可能因为犯了几个错误,就把自己老爹辛苦得来的爵位,全部给丢光了!
而等到汉朝开国之后,因为汉朝直接继承了秦朝的制度,这套‘失爵’制度,也被继承了下来。

最典型的一种原因,就是参与政治斗争失败,随后失去爵位。
这种情况的代表,在汉朝初期,曾经可以一抓一大把。就比如说韩信,韩信后来被封为淮阴侯,但是他最终以谋反罪被杀了。此后,淮阴侯这个爵位,自然也就没有了。
而除了韩信之外,同时代的卢绾、陈豨,以及吕后家族的很多人,也都是如此。

从刘邦登基,到汉武帝登基,这中间汉朝发生了多次政治风波。比如说刘邦平定异姓王叛乱,诸吕之乱,七国之乱等等。在这些事件当中,一大批西汉开国功臣家族,都卷入了进去。而在站队错误失败之后,他们的爵位,自然也就没有了。
既然参与政治,容易导致丢掉家传爵位。那我不参与政治,安心做一个富家翁,这可以吗?
不好意思,还真不行。

因为在政治斗争之外,按照秦汉法律体系,还有一大堆坑,都可能导致你丢掉爵位。
如果你没有儿子,爵位无人继承,一样会丢掉爵位。犯了汉朝的法律,比如张良的儿子,想要刺杀楚国贵族,一样要被夺爵。
所以,对于汉朝的这些开国功臣而言,想要保证自己家的爵位,稳定传承四五代人,传到汉武帝时代,至少需要保证每一代的爵位传人,都有自己的儿子。然后,每一代人都不参与政治斗争,或者全都站队正确。同时,每一代人还都不能犯法,不能给国家夺爵的理由。

但对于这个结果,汉武帝很不满意。
因为汉武帝要打匈奴,而打匈奴这件事,恰好是最费钱的。在汉武帝看来,这帮功臣之后,整天不干活,就知道拿国家的固定工资,对国家一点贡献都没有。
这样的人,留着他们做什么呢?

所以后来,汉武帝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这个办法,叫做‘酎金夺爵’。
简单来说,按照汉朝的制度,汉武帝祭祀的时候,各地诸侯需要上缴一些金子,以此来作为祭祀用品。而到了汉武帝这里,汉武帝收了金子之后,直接说这些金子成色不足,或者分量不够。

然后,汉武帝就以这个理由,直接夺了他们的爵位。
因为汉武帝这套玩法,到了汉武帝在位后期,整个西汉开国功臣集团,几乎全军覆没,没几个还保留着家传爵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