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初年的淮西军变,一场夺权运动,宋高宗、岳飞、张浚都牵涉其中

巴州刺史 2020-04-12 19:16:06

南宋初期的“淮西军变”,表面上是一场处置不当造成的军队哗变投敌,实际上反映了当时部分武将拥兵自重和朝廷想要控制军权的矛盾,更是一场皇帝、宰相、武将之间沟通不畅和意气用事的集合!

绍兴七年(1137年)八月八日,南宋军队原刘光世所部的郦琼、王世忠等发动叛乱,投向北方的金人傀儡刘豫政权,发动了震惊南北的“淮西军变”。

叛军四万余人,过程中掳走并杀死监军官吕祉,同时裹挟了十几万老百姓一起投敌。

淮西军变从萌芽、诱发到不可收拾,都相当吊诡。皇帝宋高宗,宰相张浚,统兵大将刘光世、岳飞、张俊、韩世忠、王德,监军官吕祉,叛变投敌的郦琼等,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要尽快恢复河山的壮志,但每个人几乎都在为最后的军变推波助澜。

一、“中兴四大名将”几乎都是关系者

南宋初期,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岳飞四名统兵武将,由于久经沙场又瓜分了南宋仅有的二十万精锐,世人称之为“中兴四大名将”,而在这当中岳飞资历最浅。

在淮西军变中,刘光世是哗变部队原来的统帅,岳飞是既定的这支部队继任统帅,而韩世忠、张俊都对这支部队虎视眈眈。

刘光世,有拥兵自重的嫌疑,贪财、不思进取、不愿北伐,因此才会被剥夺军权。他治军不严、拥兵自重,造成了这支部队的跋扈,以及部下郦琼的不忠。

岳飞,当时高宗皇帝和宰相张浚倚为股肱,因为岳飞一善于打仗、二积极北伐、三忠心不二,加上此时高宗积极进取一心北伐,因此岳飞被视为接管刘光世部队的不二人选。但因为与宰相张浚之间沟通问题,自己岳飞意气用事、撒手回家守墓,导致接管部队出现脱节,而给兵变留下了机会。

而韩世忠、张俊两位大将对刘光世部队的虎视眈眈,才会让宰相张浚做出了先让兵部尚书吕祉监军抚慰,然后再交给岳飞的决定。

二、宰相张浚责任不可推卸

在北伐战略路线上,张浚与岳飞产生极大分歧。

岳飞采取出奇制胜和稳扎稳打相结合的战略,从西边向北迂回至傀儡刘豫身后,切断刘豫和金国的联系,让刘豫不战自溃。高宗一开始担心逼急了刘豫,怕他南扑抵挡不住,后来岳飞上奏解释,高宗基本理解并同意了岳飞的战略。

而张浚却一直坚持从正面直接攻打刘豫,这样一来二人就在这一问题上出现不可调和的分歧。

分歧则引发后续一系列二人沟通不畅、屡生嫌隙,导致解除刘光世兵权之后,对淮西军队内情不了解,处理不当。

而用人不当则是张浚更致命的问题。派出的监军吕祉则无力抚慰,无法弹压,最后还被哗变部队杀死。任命的临时统帅王德一是缺乏威望,而是没有统兵大将气度,与郦琼之间不知化解矛盾,反而傲慢行事激化矛盾。

三、高宗皇帝缺乏威信,调停矛盾不力

作为最高统帅的宋高宗,明显还缺乏一言定乾坤的威信。

面对臣僚之间的矛盾,长期采用和稀泥的调解方式。在面对岳飞和张浚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时,只是一味催促岳飞去跟张浚当面谈清楚,却没有定下最基本的原则。

和稀泥的结果则是,岳飞一开始坚持不奉诏,后来则是张浚在北伐战略上坚持不让步。最终岳飞以大局为重,放弃实际上他和高宗都相信的迂回战略,但内心与张浚的嫌隙很难说得到了弥合。

每个人都在忙碌,都在进取,却缺乏最统一的思想和最权威的领导,最后把一场军队改编弄成了哗变投敌,活生生一场反转大戏!

这部戏里,每个人都有为最终结局造成的责任,不论是岳飞、张浚还是高宗。

而最可惜的是,淮西军变以后,高宗这个最高领导从此失去斗志,一蹶不振、宁可苟安,南宋也就走向了“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日子!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