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推恩令削藩,无解?一王爷生下120个儿子,尽显高明之处

不辞遍唱阳春 2024-12-10 12:54:48

世人皆知汉武帝推恩令是千古一绝的阳谋,可谓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绝妙之计。诸侯王们面对这道"圣旨",要么被迫分封土地,要么铤而走险反抗。可是,在这些诸侯王中,却有一位看似昏庸的王爷,用一招让人啼笑皆非的方法,不仅保全了自己,还让子孙后代享尽荣华富贵。此人便是中山王刘胜,他用了什么高明之处?又是如何在推恩令下游刃有余的呢?

一、推恩令出台前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后,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选择:到底是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

这个问题可不是小事。当时的萧何、陈平等重臣们争论不休,有的说:"大王,秦朝就是因为郡县制管得太死,才让天下反了。现在咱们得到了天下,可不能重蹈覆辙啊!"

也有人说:"分封制虽好,但分封太多诸侯王,将来必成后患。周朝就是前车之鉴啊!"

刘邦听了众人的意见,最后拍板决定:两个都要!于是就有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重要地区实行郡县制,其他地方分封诸侯王。

这样做看似两全其美,可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那些被分封的诸侯王们,一个个坐拥万里江山,有的诸侯国甚至拥有数十座城池。齐国的地盘占了七十多座城,就连小一点的诸侯国,也有二三十座城池。

这些诸侯王们有了地盘,自然要发展经济。没过几年,各诸侯国的实力蒸蒸日上,朝廷对他们的控制越来越难。

更要命的是,这些诸侯王大多是刘邦的儿子、兄弟。按理说,血浓于水,应该同心同德才对。可事实却是,一个个都想着自立为王!

就拿吕后时期来说,当时的齐王刘襄,在自己的封地可是威风八面。不但私自铸造钱币,还在城门上刻上"齐天王"三个大字。这不是明摆着要自立为王吗?

汉文帝时期,名臣贾谊看到这种情况,急得连夜上书:"陛下啊,诸侯王们的势力太大了,这简直就是养虎为患啊!"

贾谊建议采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就是把大的诸侯国分成几个小的。这个建议很有见地,可惜文帝认为贾谊年轻气盛,把他打发到了长沙去当太傅。

到了景帝时期,情况更严重了。当时的晁错看不下去了,上书说:"陛下,现在的诸侯王,动辄就有几十万兵马,这还得了?您得赶紧削弱他们的势力啊!"

景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开始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哪知道这一削不要紧,直接捅了马蜂窝!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一下子就反了,爆发了震惊朝野的"七国之乱"。

虽然在大将周亚夫的带领下,朝廷很快平定了叛乱。可是这件事给朝廷上下都敲响了警钟:光明正大地削藩,只会激起诸侯王的强烈反抗。那么,到底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推恩令的具体内容与影响

就在汉武帝为诸侯王问题焦头烂额之际,一位名叫主父偃的大臣站了出来。这位主父偃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当时著名的谋士,更是汉武帝的座上宾。

建元三年(前138年)的一天,主父偃站在金銮殿上,对着汉武帝说了一番话:"陛下,削藩的事情,臣倒是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汉武帝听了来了兴趣,忙问是什么好办法。主父偃接着说:"不如下一道恩旨,准许诸侯王把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让他们也做个侯爷。这样一来,诸侯王的地盘是少了,但他们反而要感谢陛下的恩典呢!"

这番话说得汉武帝眼前一亮。果然,这个办法高明!表面上是给诸侯王们一个恩惠,让他们可以给子弟分封土地做侯爷。可实际上,却是在分化诸侯王的势力。

这道"推恩令"一下来,诸侯王们还真不好说什么。你要是不分,显得不孝,连自己的子弟都不照顾。你要是分了吧,自己的地盘就小了。这可真是进退两难!

更妙的是,这道推恩令特别照顾庶子。要知道,在当时一个诸侯王往往有好几个儿子,嫡子、庶子加起来少说也有七八个。这些庶子们平时在家里地位低下,现在突然有机会当侯爷,自然是求之不得。

于是乎,一些诸侯王的府邸里立刻就热闹起来了。庶子们天天往父王那里跑,一个个眼巴巴地等着分封。有的庶子还去找朝廷的官员打点关系,就怕分封的时候落了空。

不过,也有一些诸侯王看出了这是在削弱他们的实力,心里很不痛快。比如淮南王刘安,就对自己的心腹说:"这不是明摆着要分裂我们的力量吗?"

可是不管诸侯王们愿意不愿意,推恩令都在稳步推行。那些原本拥有几十座城池的诸侯国,经过这么一分,顶多就剩下十来座城了。

更绝的是,朝廷还规定这些新封的侯爷直接向朝廷负责,不用再听诸侯王的命令。这一来,诸侯王的军队也被分散了,手下的兵力大为减少。

就这样,通过推恩令这个看似仁慈的政策,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就化解了诸侯王势力过大的隐患。这招"阳谋",可以说是高明至极!

从此以后,那些诸侯王们再也不敢像从前那样嚣张了。就连最强大的梁王,现在见了朝廷的官员也得客客气气的。汉武帝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处理匈奴的事情了。

当然,事情总有两面性。推恩令虽然解决了诸侯王的问题,但也带来了新的麻烦。那就是侯爷的数量一下子多了起来,朝廷要管理的事务也跟着增加了。不过比起诸侯王作乱的风险来说,这点麻烦倒也不算什么了。

三、中山王刘胜的独特应对

在汉武帝的诸多兄弟中,中山王刘胜可谓是最特别的一位。说他特别,不是因为他有多么显赫的功绩,而是因为他用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办法应对推恩令。

世人都说刘胜是个"为人乐酒好内"的昏君,可这位看似只知享乐的王爷,却有着出人意料的聪明才智。当其他诸侯王为推恩令愁眉不展时,他却想出了一个妙计:大量纳妾,疯狂生子!

史书上记载,刘胜一共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这个数字可不是夸张,光是被正式记载在册的就有这么多。要知道,在古代能被正式记载的,都是活到成年的子嗣。

这位中山王的做法可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其他诸侯王在为如何保住自己的封地发愁,他倒好,干脆多生些儿子,这样一来,每个儿子分到的封地虽小,但加起来可一点都不少!

有趣的是,刘胜还总是在朝堂上装疯卖傻。有一次,他在汉武帝举办的宫廷宴会上,突然放声大哭。众人都吓了一跳,汉武帝忙问他怎么了。

刘胜抹着眼泪说:"臣听到这美妙的音乐,就想到了古时候的贤臣,想到了雍门周子一的悲歌,想到了高渐离在易水边的击筑,臣实在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啊!"

这番话说得可谓是滴水不漏。既表现出了自己对历史典故的熟悉,又暗示自己对皇室的忠心。汉武帝听了,非但没有怀疑,反而更加信任他了。

更有意思的是,每次朝廷派官员来视察,刘胜就装出一副醉醺醺的样子。大臣们问他政事,他就打着哈欠说:"这些事情都交给下面的官员去办吧,本王要去喝酒了!"

就这样,刘胜在外人眼里成了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昏庸之君。可实际上,他的封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子嗣繁多,家族兴旺。

当其他诸侯王因为反抗推恩令而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时,刘胜不但保住了自己的地位,还让自己的子孙后代都过上了舒适的生活。毕竟,一百多个儿子,就算每人分到一小块封地,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最妙的是,他这些儿子们不但没有因为争夺封地而起内讧,反而和睦相处。这一点从后来考古发掘的中山王陵就能看出来。墓中出土的文物精美绝伦,说明刘胜的家族确实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

这哪里是一个昏庸之君能做到的?分明是一位深谙处世之道的智者!

四、另辟蹊径的深层考量

若要说谁对汉武帝的推恩令应对最为高明,非中山王刘胜莫属。让我们来看看其他诸侯王的下场:淮南王刘安因为不满推恩令而密谋造反,结果被发现后只能自尽;衡山王刘赐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反观中山王刘胜,他看似荒唐的"生子战术"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在其他诸侯王还在为如何对抗推恩令而绞尽脑汁时,刘胜已经想到了一个更巧妙的办法。

有一次,朝廷派来的使者看到中山国遍地都是小侯爷,忍不住问道:"王爷,您这是要把封地都分光了吗?"刘胜醉醺醺地回答:"我这不是在积极响应陛下的推恩令吗?"这一问一答,可谓是绝妙的机锋。

更有趣的是,每当有使者来访,总能看到中山王府里莺莺燕燕,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刘胜还特意在后花园里种满了奇花异草,修建了不少凉亭水榭。外人都说他只顾享乐,却不知这恰恰是他精心设计的"面具"。

在1968年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在中山靖王墓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盏闻名天下的长信宫灯,工艺之精湛,设计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这哪里是一个只知享乐的昏君能够拥有的珍品?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山王陵的布局上,处处都显示出精心的规划。陵墓不仅规模宏大,而而且布局严谨,这说明刘胜对自己的身后事也是做了周密安排的。

有史料记载,刘胜的一百多个儿子,每人都分到了合适的封地。这些封地的分配也是颇有讲究:靠近京城的给那些性格温和的儿子,边远地区则交给那些能力较强的儿子。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家族的稳定,又避免了兄弟相争。

在对待朝廷命官时,刘胜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从不干预地方政务,表面上看是因为贪图享乐,实际上却是在避免与朝廷发生冲突。正是这种看似消极却实为积极的态度,让他在动荡的时局中保全了自己。

最关键的是,刘胜深谙"富贵不过三代"的道理。他给每个儿子都留下了立身处世的箴言,要他们谨记"树大招风"的道理。史料记载,他的子孙后代果然都能安分守己,甚至到了东汉末年,中山国的后裔依然过着富足的生活。

而其他诸侯王的后代呢?不是在政治斗争中消亡,就是因为家道中落而沦为平民。这般对比之下,刘胜的远见卓识就更加令人叹服了。

五、历史启示与影响

中山国在汉代诸侯国中的地位,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当其他诸侯国在推恩令的冲击下纷纷衰落时,中山国不仅保住了自己的基业,还培育出了一批杰出的后代。

在汉朝的历史上,中山国可以说是唯一一个没有发生过重大政治动荡的诸侯国。即便是在王莽篡汉时期,其他诸侯国都卷入了政治漩涡,唯独中山国的后裔们安然无恙。这种局面的出现,与刘胜的政治智慧密不可分。

说起刘胜的后人,可谓是人才辈出。到了东汉时期,中山国的后裔已经遍布各地。他们当中有的从政,有的经商,有的耕读传家。最著名的要数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他就是中山靖王的后裔。

刘备创建蜀汉,成就了一番帝业。有趣的是,刘备为人处世的方式,与其先祖刘胜颇为相似。两人都善于隐忍,都懂得韬光养晦,也都深谙"树大招风"的道理。

再往后数,到了唐朝时期,著名诗人刘禹锡也是中山国的后裔。这位"诗囊"在其诗作中多次提到自己的家族渊源,对先祖刘胜推崇备至。他的名作《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精神,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刘胜当年的处世哲学。

不仅是文臣武将,在商业领域,中山国的后裔同样有出色的表现。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江南一带有不少富商都自称是中山国的后人。他们经商时讲究诚信,为人处事低调,这些特质都与刘胜的家训一脉相承。

考古发现也印证了中山国的特殊地位。在中山靖王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品。比如那件闻名遐迩的"错金博局纹铜熏炉",不仅工艺精湛,更难得的是保存完好。这说明即便在动荡的年代,中山国的陵墓也少有被盗掘的情况。

除了物质遗存,中山国还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明哲保身"这个成语,就很好地概括了刘胜的处世之道。这种既不与人争高低,又能保全自身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曾评价说:"古之善处世者,不在其位高,而在其道远。"这句话用来形容刘胜,可谓恰如其分。中山国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似退让的选择,反而能获得更长久的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不少文人在谈到处世之道时,都会提到中山国的典故。他们认为,刘胜的做法虽然不是最轰轰烈烈的,却是最稳妥的。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