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温暖的午后,刘老师坐在我的对面,淡淡的,聊他的成长经历,谈他的绘画感悟。间或有人进出、寒暄,都无法消解那种淡淡的漫谈氛围。
《水韵游心》70×140cm 中国画
已经记不清第一次看到他的画是在何处了,但是看到后的那份喜悦和挥之不去、念念不忘直到今天都记忆深刻:活泼泼的几尾小红鱼在水中游弋,细巧的身形、柔和的线条,一抹红晕,探头、摆尾、自在、无拘,活脱脱小孩子的调皮和机灵跃然纸上。
《江月柔》44×65cm 中国画
每每回想,都觉天真烂漫直触心底,向往自在油然而生。鱼儿穿梭于莲荷之间,或在倒影之中,搅碎了一池剪影,缠绕着荷叶田田。鱼儿有形,真水无形。鱼儿自在,真水空灵。漫不经心中,勾勒了水的空蒙和灵性。
《清韵》44×65cm 中国画
他说自己画鱼无心,倒是在物像之水影上颇为用力。倒影,是万物的水中之梦,也是德龙最富有个性的艺术形象。物像的曲折,和鱼儿,与莲荷,于无声处彰显了水的无形与有形。这是德龙最突出的艺术语言,也是他致力于艺术个性追求的风格体现。对这种通过倒影表现水景观的艺术语言,是德龙长期学术思考和艺术实践的结果。他对华裔艺术史家巫鸿颇为敬仰,更对其艺术理论有着自己的理解,并将其转化为对艺术语言的笔墨探索。
《蒲溪影》44×65cm 中国画
倒置,是一种较少为人所表现的形式,然而在水的形象表现语言中,倒置让物像在水中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韵味。在他的笔下,浅淡的墨色曲曲折折,展现了物像水中的韵律和节奏,更传递了水的微波荡漾和心中的震颤。究其本质,是展示了无形之水的有形之美。
《墨韵》44×65cm 中国画
山水绘画自古有之,水为山之灵,山不在高,有水则灵。然,纯粹画水较为少见,自古画水最难,却也有佳作传世,南宋马远画洞庭风细、寒塘清浅、长江万顷、黄河逆流、层波叠浪、云生沧海、云舒浪卷,可为画水最佳却多是描绘水之动态,或汹涌澎湃,或湖光滟荡,或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以水中景观表现水之种种亦有,却多主题不在于水。在德龙笔下,一派真水气象。
《水月游心》44×65cm 中国画
生于江南,长于斯地。他对水乡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水中江南,一切都是淡的,水是淡的、菜肴的口味是淡的,人际关系也是淡的,一切都在水一般的清淡中流动。江南的一切都如同水中的倒影,浅淡中带着风乍起亦波澜不惊的韵味。这既是对水的思考,也是对家山家水文化的思索与表达。因为,画家总是在有意无意之中通过形象表现自身对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夕照澄波》44×65cm 中国画
于此观,德龙既是找到了个性独特的语言表达,也体现了学院派画家的理论思索与艺术实践的互为。德龙对巫鸿关于美术史的“开”与“合”理论有着独特的理解,笔墨之中,将传统视为中国艺术之“合”,将现代划入中国艺术之“开”。开合之间,寓传统的技法、笔墨、情怀于现代性的语言探索和表现,成就了他的艺术个性。这种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无违和之感,也体现了他创作的开合有度。
《秋水横波》44×65cm 中国画
龚定庵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席前,不关风雨晴晦也”,于德龙亦然,鱼儿的忽远忽近,倒影的波光粼粼,都是看水不是水,是他心中意境的倒影,谓之道表象于艺。品荷、赏鱼、观影,都是隔水静观,观水中万象,显趣远之心。而趣远之心最为难形,于德龙却在一片水中显见。正所谓“事外有远致”,水趣融其神。德龙于历代艺家最喜弘一法师,其书法意趣与弘一心性颇似。他心中的佛是生动的、空灵的。自由潇洒的笔墨、有韵律的色彩是他笔中的万象,亦是他心中的妙佛。
《夜泊微影》44×65cm 中国画
看德龙的画,骨子里是传统,传统的技法、传统的笔墨、传统的情怀。然而语言表达的现代性和深度的思考,却让他的作品站得住、立得稳,还将会走得更远。
《曦色涵烟》44×65cm 中国画
“光景常新”是一切经典作品的烙印,这句话送给德龙。
(作者张慨: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淮渡》44×65cm 中国画
《流波》44×65cm 中国画
《墨烟波》44×65cm 中国画
《栖霞梦》44×65cm 中国画
《微风》44×65cm中国画
《氤氲》44×65cm 中国画
《影落》44×65cm 中国画
艺术家介绍:
刘德龙
博士,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品入选第11届、第12届、第14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另有十余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美术作品展并获奖,五次举办个人作品展。
学术研究及绘画创作分别获得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和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在《美术》《中国书法》《民族艺术》《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观察》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