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东回忆支持抗美援朝: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体重瘦到不足94斤

双好的是乐 2025-04-01 03:25:11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00年10月25日,在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大会上,主席台上坐满了胸前挂满勋章的参战老兵,其中还有一位特殊的香港老人,他虽然没有到过前线,但前线战士几乎都认识他,他就是霍英东。

新中国成立初期,欧美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更是以朝鲜战争为借口,全面限制中国航运。

此时霍英东站了出来,改装“双层货柜”,钻英国人的政策空子,前后三年时间里顶着走私的风险,源源不断的将战备物资运往前线。

放弃高薪工作接手家族航运

霍英东祖籍广东,七岁父亲去世后与母亲相依为命,最艰难的时候母亲靠给别人缝补做手工活儿养活一家人。

后来与洋人合作经营煤炭接驳生意,生活才慢慢有了好转。可随即爆发抗日战争,霍英东也因此中断学业,此后多年他做过煤炭工、打过铁、开过车,但因为身体瘦弱再加上时局不稳,每个工作都做不长,根本没办法维持生计。

直到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与亲戚和一些洋人合作开了一家名为“有如”的杂货铺,生活才渐渐稳定下来。

两年后抗日战争胜利,香港商业逐渐繁荣,与大陆的通商贸易也逐渐恢复,霍英东借机卖掉了杂货铺,并向太古行自荐,希望得到一份文员的工作。

很快太古行就给了回复,并且开出300港元每月的高薪聘请霍英东,这在当时算是名副其实的高薪。

但与此同时霍英东的母亲看好了抗战胜利后港口开放通商的契机,想要重操旧业做航运生意,霍英东是个孝子对母亲的建议一向很尊重,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婉拒了太古行的邀请,回家帮母亲打理驳运生意。

即便是接手家族生意,霍英东也有自己的想法,不做则以要做就要做大做强,他看中政府拍卖战后剩余物资的机会,拍得大量轮船机器,转卖后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

封锁线下冒险接下特别生意

新中国成立后欧美等国家联合对中国实施贸易封锁,明令禁止各大港口禁止与中国通商,而香港作为中国对外通商的重要窗口,其站位和立场非常重要。

当时的香港还是英国殖民地,港英政府自然要顺从美国的贸易禁令,但是当时英国已经连续失去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了保住香港殖民地,港英政府的态度一直非常模棱两可,这也给了香港航运企业一些可以擦边踩线的机会。

朝鲜战争爆发后,英国政府虽然表面上联合美国等国家签署了相关条约,但是港英政府还是留了口子,非战略物资可以出口,而这也成为了霍英东此后三年支持抗美援朝战场的重要出口。

当时霍英东依旧在倒卖战后剩余物资,但他有一个原则坚决不倒卖军火,其船队运送的物资起初以铝材医用纱布为主,但这些东西恰恰是朝鲜战场上急需的物资,而当时这些物资最大的买主就是南光公司。

随着合作不断深入,霍英东渐渐摸清了南光公司真正的“业务”,那就是通过各种渠道采购战后物资支援朝鲜战场。

当时霍英东不是唯一的卖家,但是许多船队在弄清真相后迫于政策压力再加上利润太低纷纷打了退堂鼓,而霍英东却坚定的接下了这门生意。为了保证运输顺畅,霍英东开始改造船队,仓库,货柜,不计成本全力支援朝鲜战场。

三年呕心沥血终被历史铭记

港英政府虽然在政策条款上留了口子,但是为了不得罪美国该有的动作还是要有,海上巡警该抓的还要抓。

为此霍英东不得不在运输成本之外拿出大量资金来打点这些海上巡警,保证他们能在检查站高抬贵手。

为了快速通检,霍英东还研究了潮汐表,利用退潮的惯性快速通过珠江口检查岗。他还自己研究了一种“复合货柜系统”,在钢板中间注水增加船身吃水,躲避空中巡检。

抗美援朝三年期间,霍英东每件事都要亲力亲为,无论是白天的订货,洽谈,签单,还是晚上的装船,运输,霍英东都要全程跟踪,每天几乎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同时还要时刻警惕各种突发情况,最为惊险的一次他们在海上遇到英国海警,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冲破防线,事后霍英东又交了一大笔罚金才算了事。

三年时间里,霍英东扛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体重一度下降到94斤,作为商人几乎没赚到一分钱,却屡次险些命丧大海。

但对此霍英东却表示,“我可以清楚地知道,我在抗美援朝是做对的,对这一切,我无怨无悔。”

后来美国人知道此事,直接将霍英东和他名下的企业拉入了黑名单,但这种霸道的经济制裁反倒给了霍英东与瑞士日本国家深入合作的机会,更是在很大力度上推动了与大陆更密切的往来贸易。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霍英东》

2、中国党史出版社《百年潮 百年布德念家园 平生慷慨有千秋——怀念父亲霍英东》

0 阅读:6

双好的是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