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林在那个镜头前,站得并不笔直,微微倾着身子,像是怕挡住什么视线似的。他的手里提着一个保温壶,颜色暗得几乎融进了身后的背景墙。这画面看着挺普通,却让人没由来地生出一种复杂的情绪。三年过去了,他的等待,终于等来了结果。要说这三年,他过得怎么样,大概一句话概括不了。娱乐圈这个地方讲究的是时效性,三年没露脸,哪怕是刚红透的明星,也得被遗忘个七七八八。但杨树林似乎对此毫不在意,他收拾了家里的奖杯,把它们整齐地装进纸箱,搁到储物间里,再也没拿出来。
有人问他是不是打算退圈,他笑了一下,说:你真信娱乐圈还能给我留个位置?当时听着像是玩笑,后来想想,却未必不是事实。这个圈子从来都是热闹的地方,后浪拍前浪,浪浪不回头。可杨树林没回头,也没争,他躲开了所有的热闹,像条安静的鱼,游回了自己那一汪清水里。探监成了他生活里最正式的事。他每次都会提前准备,买好最爱吃的点心,还得算好季节和口味。他说:人被关着,嘴不能委屈。这话听着平淡,却让人有点不是滋味。你说他图什么呢?
一个明星该有的荣耀,他曾经有过;一个丈夫该扛的责任,他现在正扛着。他图什么?有人说,他这是拿情感当人设。话说得难听,背后的意思却也简单:杨树林是不是太认真了?毕竟在娱乐圈,这样的认真很少见。大多数时候,明星们的感情就像片场道具,镜头一转就能换成另一套。但杨树林不换,他认准了那套旧的,用磨得发亮的生活继续抛光它。到底是因为爱,还是因为责任,谁也说不清。其实,责任这词儿,在杨树林的故事里听起来比爱更有分量。
他曾对朋友说:她是我的妻子,这个身份不会因为任何事改变。这话如果是在电影里听到,观众可能会喊土气,但落在他身上,却带着点真诚的倔劲儿。这种倔劲儿跟他早年的小品风格很像,不油滑,也不夸张,就是一股直直的劲儿,让人想笑,又觉得温暖。但娱乐圈不是靠倔劲儿混的地方。三年时间,他的名字从热搜消失,作品没人再提,甚至有人开玩笑说:杨树林是彻底回归自然了。这个自然,是指一种不再被关注、不再有声音的状态。而他,似乎并不介意这种状态,甚至有点乐在其中。
他学着做饭,研究一些复杂的菜式,有时候失败了,就发条信息给朋友:今天的红烧肉成了黑暗料理,你有空教教我吧。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让人完全放下疑问。有人总觉得,杨树林这么做,是不是在为以后找一个完美的复出剧本?毕竟,观众总喜欢这样的戏码:一个默默付出的男人,三年后凭借执着和深情成功回归,站在舞台上含泪说谢谢。但从他那副吊儿郎当的态度里,似乎又看不出什么表演的痕迹。他倒像是一个提前退休的人,只不过,这份退休金是他自己攒下来的心安。
再说回监狱门口那一天。他递过饭盒的时候,眼神里有一种很难形容的东西,既不像释然,也不像庆幸,更不像所谓的胜利。那是一种纯粹的安静,像是终于完成了一件他早就决定要做的事,不需要解释,也不需要被理解。对旁边的闪光灯,他几乎是无视的状态。等到一切都结束,他转身离开,没人知道他会不会再回来荧幕前。这件事最后引发的讨论,倒比杨树林本人的选择复杂得多。有人说他是新时代好男人的标杆,也有人觉得他只不过是赌了一场情感的豪赌。
但豪赌这个词用在他身上,似乎又显得太激烈。他没有下注,也没有撤资,只是在所有人都劝他放手的时候,他坚持握住了那双手。这个动作简单,却有种不合时宜的坚持。大概也正是这种坚持,让人忍不住多想一层:如果换成自己,能不能也做到?娱乐圈的故事从来都不缺冲突和反转,但杨树林的故事,显然没有这些戏剧化的元素。他的生活更像是一条缓慢流淌的河,偶尔被石头绊一下,但还是自顾自地流向远方。至于远方是什么,他似乎从来没在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