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这么长,谁都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没有多少人真的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偶尔出现情绪低落和钻牛角尖的情况也属正常。
关爱心理健康,是进步的表现。但大家的状态,却远比想象中更不容乐观。许多人觉得,学生群体,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娃,本来是最轻松快乐的。这可未必。
精神科挤满儿童,医生表示已经忙不过来当代家长对子女的重视程度,普遍比上代人更高。或许是自己生长在物质和精神双重贫乏的环境,所以有娃后更留意细节。
可是令大家不解的是,明明现在的学生吃喝不愁,玩具不少;他们就是不开心呢?家长先别抱怨,如果去医院走走,就知道子女没憋出病,就该知足啦。
“精神科挤满儿童”的话题引发关注。知名媒体采访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专家,多名医生表示,这个学期还没过半,已经忙不过来。
因少年儿童出现暴躁、自闭、抑郁现象而就诊的数量,超过预想。起初家长们以为只是“开学焦虑”而已,缓缓就自动好了。
可是不少学生后来已经发展成不敢上学、无法跟任何人讲话等非常明显的“不正常”表现。这才使得家长们带娃来医院。
在北京等经济水平和教育理念比较前卫的城市,家长还有意识带子女问诊。而放眼更广阔的范围,许多儿童的痛苦还很难被家长看见和重视。
医生斥责父母,家长苦笑:这话你敢对老师讲么对于以上现象,精神科的医生表示担忧和气愤:父母的责任是给后代爱和支撑,不是辅导作业。一味盯着那点成绩,想让子女都做班里的“尖子”;不逼出抑郁症才怪。
医生说的不无道理,辅导作业的场面,简直可以吓坏很多未婚的年轻人。但是换成家长的视角,却没有说的那么简单。
家长们苦笑,这个道理自己也懂,可是放在真实世界里,没那么多道理可讲。你不愿辅导作业,那学生到校就要被老师拎出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讽刺挖苦。
有的班级一个群还不够,什么数学群、英语群这个那个的,家长动不动就被老师“艾特”。教师觉得自己工作压力大,抱屈;认为家长配合陪读是天经地义的。
“孩子又不是我的,你好好培养又不是为了我”,这话估计太多家长都听腻了。但是,如果家长当真,对老师说:我宁可学生成绩差点,实在没能力辅导,以后别点我们的名。
大多数班主任当然不会因此善罢甘休,因为学校领导也是要求她们拿出成绩的。家长们苦笑,医生这些话,敢对老师讲么?
网友调侃,医生斥责完患者父母,转身给自己娃辅导作业去了。其实大家很理解现在儿童的就诊率高,因为内卷太严重,所有人的压力都很大。家长都快承受不住,何况是娃。
除了学习上的负担,和同龄人竞争比较带来的精神压力;还有其他原因。有位老师的吐槽登上热搜,那就是学生的“圈养”现象。
好像从来没有哪代人,像现在的学生这样被约束。以前虽然也存在体育课被占用的情况,但好歹大课间、小课间,都正常活动。
笔者小时候,课间十分钟大家都必须走出教室活动;你说你懒,不想动弹,那是不允许的。现在倒是完全相反,多地家长和教师反映,学校不准同学们随意走动。
比如天津有位家长表示,她家的小学生,课间只能去厕所、不准去操场。大伙就这么成天在屋里坐着,理由是:出去活动怕受伤不好认定责任;活动后分散学习注意力,影响课堂效果。
所以这就是把学生们圈起来的理由吗?设想一下,他们像被关在“鸡笼”里一样,除了上课就不能做别的。这种气氛简直令人“窒息”,学生感到压抑太正常了。
【笔者寄语】许多人看老照片很有感触,那时的学生虽然穿的破旧,但眼神里充满天真和憧憬。现在的学生们,很小就没有了该有的活力,眼里缺乏光芒。
当外界在内卷,这就更考验家长的定力。笔者认为,没有身体和精神的健康状态,其他都是空谈。学生们不是自己的面子,对于成绩不宜过度苛求;对老师的要求也可以学会变通。
孩子课间也不能跑跳打闹,大声喧哗,和我们小时候真的不一样
不要再挑拨家长和老师的关系了,不要再让老师背锅,中国这么多人,有不好的家长也有不好的老师,不要以偏概全。学校不让学生在校奔跑活动是因为受伤家长会去闹,家长不陪伴是太忙没时间。都无奈,不要再互相指责。尤其是家长,你的家庭是家庭,老师也是人,人家也有家庭和孩子,教书育人是工作,你自己都搞不定一个,老师怎么搞定全部五十个?
家长自己卷孩子关老师什么事,现在的孩子在学校是说不得骂不得,稍微多讲两句就被家长投诉教育局。少给孩子上课外班就行了,花钱受罪
你可以不要求成绩,老师不能啊。不能让差生拖全班后腿,毕竟奖金和面子都让不起
家长给孩子爱了吗?还是说你以为给了,但孩子觉得不是?
何必活得这么累,就算你能把地球干爆,对银河系来讲也不过是洒洒水啦,格局要打开[笑着哭]
归根结底是就业问题,养活自己的问题。二者形势严峻,那就只能追求“尖子”
小学阶段正是培养三观,树立正知正念,培养习惯的重要时期,家长所谓的民、主快乐教育,也要求学校和老师要快乐教学,孩子从小没规没矩,无所畏惧,能怪谁[笑着哭]
现在的孩子上个学那么恐怖的吗?
一年级背诵课文,有的课文连拼音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