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剧,就像一桌精心烹制的盛宴,色香味俱全才能让人回味无穷。演员的演技是这道盛宴的灵魂,可如果演员出了问题,这桌盛宴就可能变成一锅夹生饭,让人难以下咽。最近,《甄嬛传》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饰演余莺儿的演员崔漫莉因为在直播中“编故事”被拘留,结果北京卫视重播《甄嬛传》时,直接把她的戏份全删了。这事儿一出,立刻在网上炸开了锅,有人叫好,有人反对,也有人开始担心,万一主角也出事,这部经典剧集还能看吗?
崔漫莉在直播里说自己以前在横店拍戏的时候,无证酒驾还肇事逃逸了,说得有鼻子有眼的,结果警察一查,全是假的!她这是为了博眼球,编故事骗人呢。这下好了,把自己给“骗”进去了,行政拘留伺候。这下,北京卫视赶紧把她在《甄嬛传》里的戏份全删了,生怕惹火上身。可余莺儿虽然只是个配角,在剧里却挺重要的,她冒充甄嬛在倚梅园祈福,这才有了后来甄嬛重新得宠的戏码。现在戏份一删,剧情衔接不上,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这下观众可不干了。有人说,演员犯错,不应该牵连作品,毕竟《甄嬛传》是部好剧,不能因为一个演员就毁了。也有人觉得,电视台这么做是对的,劣迹艺人就该受到惩罚,不能让他们在荧幕上“招摇过市”。其实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这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都有各自的考量。支持删戏的观众,更多的是从社会责任感出发,觉得不能纵容劣迹艺人;而反对删戏的观众,则是出于对作品完整性的考虑,毕竟谁也不想看到一部经典剧集被“阉割”。
现在想想,如果《甄嬛传》的主角,比如孙俪或者陈建斌出了类似的问题,那这部剧可就真的凉凉了。毕竟,甄嬛和皇帝是全剧的核心人物,他们的戏份贯穿始终,如果要删减或者换人,那整个故事就彻底垮掉了。现在很多影视公司,尤其是那些投资了大IP剧集的公司,每天都提心吊胆的,生怕自家演员出点什么事儿,那损失可就大了去了。
那么,面对演员的“定时炸弹”,影视行业应该怎么办呢?AI换脸、重拍、删减,这些技术手段虽然可以暂时解决问题,但都不是长久之计。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强行业自律,建立更完善的演员评估体系,把演员的道德风险也纳入考量范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保护好那些我们喜爱的作品。
其实,崔漫莉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它反映出的是影视行业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平衡艺术创作和道德风险?如何保护作品的完整性和商业价值?这不仅需要行业自身的反思和改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当“风险管理”的意识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守护住那些经典作品,让它们在时间的长河中,依然闪耀着光芒。
姚笛之前参加综艺节目的事情也是个例子。节目组和姚笛都宣传得挺好,结果没过两天,所有关于姚笛的镜头都被删了。这说明,观众对劣迹艺人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平台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问题。这对影视行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加强行业自律,建立更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就能在未来走得更稳、更远。
《甄嬛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演员们的出色表演。孙俪、陈建斌、蔡少芬等演员,都把各自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才让这部剧成为了经典。但现在,这部剧的命运却系于演员的“个人操守”之上,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这也提醒我们,一部好剧的诞生,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而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功亏一篑。
有人说,艺术应该高于生活,不应该被道德绑架。但现实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必然受到社会道德的影响。如果一个演员的个人行为严重违反了社会公德,那么他所创作的作品,也很难被观众接受。这就像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对于观众来说,我们也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支持对劣迹艺人的惩戒,维护社会公德;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保护好那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不要因为个别演员的问题,就全盘否定一部作品的价值。
或许,只有当整个社会都更加重视道德建设,演员们更加自律,影视行业更加规范,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而不必担心那些“定时炸弹”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