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遭遇史上最大危机,3000亿打水漂,网友:小米越来越无耻了

青橘罐头呐 2025-04-09 17:55:14

文 | 青橘罐头呐

编辑 | 青橘罐头呐

前言

小米汽车SU7一经上市之后,就得到了非常高的热度。

因为该公司长期积攒下的好口碑和雷军的高曝光度,小米SU7系列的车异常的受欢迎,存在感也是极高。

甚至一度超越了老牌的新能源汽车,成为了不少年轻人的首选。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一场高速路上的车祸,让小米汽车口碑出现了“两极化”。

其市值更是累计下跌超过20%,市值蒸发高达3000亿,而造成这样现象的出现,还不止是汽车导致3人死亡事件。

小米SU7事故,引爆舆论

3月29日深夜,德上高速安徽铜陵段灯光昏暗,路面因施工而被部分封闭。

一辆橄榄绿色的小米SU7标准版正以每小时116公里的速度疾驰而过。

而车上坐着三名年轻女性,她们刚从湖北出发,准备赶赴安徽参加第二天的事业单位考试,而她们的人生,却在接下来的几十秒里戛然而止。

根据小米方面公布的数据,这辆车在事故发生前启用了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NOA全称Navigate on Autopilot,是一项标榜在高速公路环境中实现更高级辅助驾驶体验的技术。

车辆在运行中曾多次提示驾驶员注意前方障碍,并在检测到潜在风险后尝试自动减速。

在事故发生的最后时刻,车辆数据显示,驾驶员从系统中接管操作,方向盘做出了微幅左右摆动,制动踏板也开始加深,时速降低至97公里。

但这些操作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车子撞上了隔离带的水泥桩,随即起火,三位女孩被困在车内,最终全部罹难。

事故之后车端紧急呼叫系统被激活,自动向急救系统报警,也联系了车辆注册车主,但救援人员赶到时,火势已经失控,女孩们的生命没能被挽回。

讲道理这种事故听起来就让人揪心,你说再高端的智能驾驶也好,数据再详尽也罢,最后还是逃不过“车毁人亡”这四个字。

小米汽车的技术确实牛,时速每秒都能被记录到小数点,但女孩们的命,终究只是成为了一组数据终点。

而人们对这类技术的依赖,说白了就是建立在对科技企业“宣传”的相信上。

这车说得再智能、系统再先进,碰上突发复杂路况,还是得靠人。

而问题是,有些人连怎么判断系统可不可靠都不知道,尤其是年轻人,心里那种“应该没事吧”的侥幸,最容易在关键时刻出事。

事故发生后女孩的母亲在社交平台发声,她控诉小米方面事发数日都未主动联系家属,也没有说明车辆自燃的原因,甚至质疑事故发生后为何车门会锁死,导致三人难以逃生。

与此同时,各大平台迅速被这场悲剧刷屏,关于“智能驾驶失灵”“小米越来越无耻了”的声音越滚越大。

看着这类事件,心里其实挺别扭的,一边是智能驾驶的快速商业化落地,另一边是大众对技术真相的知情权。

小米在造车这事上,是砸了重金的,这款SU7还是他们刚刚高调推出的新车型。

技术是发展的产物,但不能把人命当试验田,这车不是什么概念机,而是真人在开的车,出事就不是BUG是代价。

事故后的第4天,也就是4月1日,小米官方终于在微博发布了详细说明,而这一天本应是小米CEO雷军庆祝首季销量的日子,微博却显得异常沉寂。

直到当晚22点多,他才发出一条简短微博,为遇难者表示哀悼,并承诺小米不会回避问题,将全力配合警方调查。

而在雷军回应之前,他的评论区已经彻底“失控”,不少网友从“雷总YYDS”变成了“你出来解释清楚”。

短短几天小米的造车梦从高光转向危机,甚至连企业文化的“人文标签”都开始被质疑。

而更加直观的则是小米暴跌的股价,和蒸发的市值。

从高光到破防,小米的品牌裂痕

4月1日下午,港股市场对小米集团投下了一记重锤。

股价大跌5.49%,收于46.5港元,不仅创下自2月以来的最低点,更从3月中旬的历史高点59.45港元一路滑落,累计跌幅超过21%。

这意味着短短十几天内,小米市值蒸发了近3000亿港元,可以说资本市场的反应之迅猛,不只是对一场事故的反映,更是对一家企业危机处理能力的集体质疑。

就算不混股市的人,也能感受到这波震荡的冲击力。

毕竟谁能想到,几天前还在热搜上被点赞的“雷布斯”,今天就成了网络“出镜率最高”的被质疑对象。

评论区几乎成了“大型吐槽现场”,不仅有消费者质问小米汽车的安全问题,也有投资者开怼。

与此同时,另一则消息也在悄然发酵,美的集团在2025年3月底大幅减持小米股份,彻底清仓。

过去近十年里,美的一直是小米的重要股东,而此次在股价高位时果断出手,给市场投下了另一层阴影。

更让人耐人寻味的是,这时候社交网络开始疯传“雷军减持”的传闻。

小米公关负责人王化连夜发微博澄清,称这只是港股市场的常规“增发操作”,并非高管套现。

这种情绪蔓延之下,小米汽车从上市之初建立的“科技平权、性价比优先”的品牌好感,也开始被打上问号。

原本寄托厚望的新赛道,在一次悲剧之后,成了“风口上的断翼”。

要知道小米造车本就属于“迟到者”,面对的是蔚来、理想、特斯拉等早已打出一片天的对手。

如今刚刚起步就遭遇如此强烈的品牌危机,对团队士气、用户信心乃至未来产品节奏,都是沉重一击。

很多人也开始质疑,小米这次的“科技扩张”是不是太快了,从手机跨界到智能家居、再到新能源汽车,小米一路走得风风火火。

回头看这场风暴,小米不是唯一一个在智能驾驶上出事故的企业。

但它却是少数在一次事故中,同时承受舆论、资本、用户多重压力的品牌,这背后也有市场对新玩家的“严苛考验”。

不过品牌真正的厚度,往往不是在销量榜上看出来的,而是在风口浪尖上撑出来的。

未来的路,小米还要走下去,它必须面对这个行业的残酷现实,也必须修复这次事故带来的信任裂痕。

每一位曾经支持它的消费者、每一个在网上留言质问的网友,其实都是提醒它。

极目新闻2025-03-30——持股近10年,美的集团彻底清仓了小米

山西晚报2025-04-02——暴跌超20%!负面消息刷屏,3000亿蒸发

1 阅读:495
评论列表
  • 2025-04-09 22:37

    水军是SB

  • 2025-04-10 11:48

    移动火葬场[得瑟]

    廷木 回复:
    上面叫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