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〡一舨先生·文化研讨会
一舨先生 · 文化研讨会
2025年4月3日 上午 10:05
· 关键词 ·
老师 作品 文化 艺术 精神 线条 画家 笔墨 画面 书法
东莞 文人 传统 水墨 境界 绘画语言 山水人物
现场〡一舨先生·文化研讨会
· 文字记录 ·
邓浩凡先生:
一舨老师的作品,和传统的又有一些区别。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它,又需要用自己的一些语言,和现代的一些观点去改变它,我们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我们先请住在黄江的一位深圳大学的大咖,潘教授发言,谢谢。
潘喜良教授:
谢谢,我和一舨老师,这次是第二次见面,一年前就在黄江聚了一次。最近隋老师在网络上有很多的画不断地在推出来。这次来隋老师主动和我联系,我非常高兴。特别是今天看到了隋老师的展览,在我心里一震。因为目前全国画新文人画的人并不多,但是能够画到隋老师目前的这种高度不同,也就那么几个人。
今天看完隋老师的画,我想用八个字说一下。这是我的心得。第一叫形神兼备,第二是画味十足。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一开始学画的时候都是以型入手,无论画素描还是画色彩亦或是画人物。都是以型入手,但是又很难有人能够从型当中走到精神层面来。刚才我讲型神兼备,隋老师现在神大于型了,他现在忽略了造型,已经放到了精神层面了,大家从画里就能感觉到。无论是罗汉题材,还有仕女题材,充分地体现了他的精神感觉。
我觉得画画画到这种境界的人并不多,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在六七十年代,在北京,像卢沉、周思聪这些名家。我们现在回头看他们的画,我认为还是型多,精神层面的东西并不多,包括李可染,包括叶浅予画舞蹈人物,也是已型见长。
所以隋老师现在能够把型过渡到现在整个精神层面,我觉得这不是一般画家能达到的一种功力。刚才东莞美协副主席讲了一句话,让我深受感动。你总结得很好,说隋老师的画是传统的功力,现代的表现。你看这两句话表达非常充分,你是高手呦。
《赏花图》68 X 23 cm 2023
姜栋梁先生:
没有没有。隋老师和您是前辈,我们是在学习的。
潘喜良先生:
今年隋老师五十七岁在这里做展览,正是好年华,因为在这个年龄,隋老师已经不是初步成熟,是彻底成熟,他现在走的是自己的一条途径,不受任何人干扰。我觉得这个能坐得住。昨天到我家去,是谁说隋老师是宅男。我说对,画画如果不做宅男,你画不好画。如果你每天都到外边去应酬,参加各种活动,你们哪有时间画画?所以画家作为宅男是一种伟大的行为。所以像我们这些画画的都应该做个宅男,坐在家里天天画画。我现在已经也深深感受到这个东西了。出去体验生活,那是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看新鲜的世界,回过头把这些新鲜的感受用笔表现出来。我去年去新疆四次,新疆很艰苦的地方,隋老师都有同感。他也愿意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所以说今天看了隋老师的展览,跟他有一个精神层面的交流感觉。第二看到了隋老师的作品,作品一定要看原作,原作才能体现画家的精神面貌,跟在网上看或者看画册味道不一样。包括他用的纸我也很认真的看了一下,如果没有那个纸味道也很难出来,人与物一体才能成画。
画画并不简单,实际上我们现在越来越觉得画画越来越难,因为想的越来越多。一开始我们徒手画画的时候,画出一个造型,就高兴得不行了,感觉自己会画画了,实际上不是的。到最后的境界的时候,就像隋老师这样,他已经进入精神层面,笔在纸上游动的时候,他是精神在游动,已经不是造型,不是色彩,不是构图这些东西了。总之今天看了隋老师的画,感受颇深,收获很大,谢谢各位。
《苏东坡·水调歌头》 68 x 34 cm 2023
邓浩凡先生:
感谢潘教授的精彩发言。那我们接下来请一舨老师的好友、老友吴非老师发言,因为他们之间了解多年,深交多年,更加有发言权。谢谢。
吴非先生:
谢谢,非常高兴今天能在隋牟老师的展览上跟大家见面,有很多朋友也是第一次见。借这个机会在这里跟大家聚一聚,聊一聊艺术,我觉得是一件很舒服的事。而且隋牟老师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艺术家,今天我看到他这个展览,我就有一个体会,我就特别想在聊隋牟老师之前先聊一聊董其昌,明末的董其昌。
早上来了我看了以后,我突然发现在笔墨的认识上和逻辑上,董其昌和一舨有一种超越时空的一种暗合的东西,我们都知道董其昌认为以水墨为中心的是属于南宗,以青绿为中心的画家,基本上就属于院体,正统。他这个话里边我认为有点鄙视链,但从今天来看,从我个人的角度我是挺欣赏的。因为董其昌其实它有一个很烈的地方,从水墨上,他特别想用书法入画。他把宋元以前的很多经典的作品,对山、石、树的表达,其实他有个简化,他升华为一些抽象的元素,更注重个人的表达和自己的这种感受。在形式上,我觉得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一种抽象。他其实建构了自己的一套审美的系统,其实对今天影响也很多。我相信隋牟老师在笔墨上的判断和理解,和董其昌是一样的。
回头说隋牟老师的画,我今天就是隋牟老师的画,我就想到了董其昌,我倒无意去把隋牟老师的画,和董其昌对文人画的评论往一块套,我也是画画的,有时候也在思考,上午来的路上我跟栋梁我们就在聊,其实画画最终落实的还是灵魂上的东西,是个人审美系统建构的东西,只要你关注自我,就能跟传统和古人对话,而不是一种单纯的膜拜。
《西来意》 30 x 23 cm 2024
我今天仔细看了隋牟老师的作品,他其实是在自己建构的一个系统里面跟自己较劲,他是跟自己较劲,这个我觉得真的是挺牛逼的。我觉得现在作为一位艺术家,如果总是在左顾右怕,把自己给忘掉的话,这个路子可能会走不远,甚至会很不舒服,你就会觉得很憋,就像很多人常说的一句话,没灵感,其实这个灵感你只要是跟自己的灵魂去对话,跟古人跟先贤去对话,这个我觉得是最放松的一种状态。对应西方的现代历史其实也是这样,他们永远是关注自己的,他不是服务某一个方面,艺术的审美的建构永远是在自己的这个范畴里面,一定是这个逻辑。
一舨老师的画,他其实跟董其昌的很多方式逻辑其实是相通的,你看他的人物刻画,完全是以书写的方式。他不是叙事。我觉得这个是现代艺术最可贵的一个地方。其实我们现在很多的艺术家还是在叙事的范畴里面,这个其实就会离艺术远一些。你真正进入到笔墨审美的建构里面时,才能真正到一个自由的状态里面。
我今天跟栋梁在那聊,我说隋老师这种方式画画他想画坏很难,而且他每一块想重复也很难。他是用灵魂在建构,其实艺术归结到最后还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我认为优秀的艺术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就是有生命的体验,所以他会一直是一个上升的通道,对吧?他的画有禅宗的气息在里面。单刀直入,而且不计得失,这个是我对隋牟老师的画一个最深的体会。谢谢大家。
《枯寂》 68 x 34 cm 2022
邓浩凡先生:
谢谢吴非老师的发言。因为我们现在社会的变化很快,我们既要有传统的那些东西,然后又要有自己的变革。吴非老师对隋牟老师的这种认知,就是他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一套体系,有自己的笔墨语言,特质很明显。我们都知道成熟的画家都是有自己独特的面貌特征,不管是笔墨还是构图形式。
今天我们在这里搞这个活动的话,其实也是对黄江的一个提升,因为我们很大部分人的认知还停留在像的、好看的、漂亮的基础之上,审美层次还是比较低。隋牟老师的这种审美已经是脱离了普通大众的认知,已经高高在上的了,所以这次展览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心灵上的震撼,和认知上的突破。那接下来请我们东莞美协副主席姜栋梁老师发言,他是做了功课的,很认真,我看他从前几天开始一直在备课,有请。
《葉葉枝枝垂雨露,須彌藏在针锋裹》
68 x 17 cm 2022
姜栋梁先生:
因为我过来是学习的,很荣幸能参加隋老师的研讨会,我刚才就是做了功课,我写一下,因为都是高手,在这我怕紧张说不出来,哈哈。我觉得隋老师的画作,意境高远,它的画面,营造的是一种独特的感觉,包括他在留白和墨色的碰撞,展现的是一种精神的一种虚空。隋老师的艺术表达我觉得比较真,他是发自内心的,他真正的达到了一种心手合一。尤其是他的线条勾列得非常精妙。我今天仔细地看了一下隋老师的线条,他的线条不虚,里面找不到一根直线,而且线条的质量,那种变化,我觉得可能隋老师在画的过程中,他已经达到了这种功力,他可能出来的就是那种高质量的线条。
我觉得与道家的少即是多,佛家的心无挂碍这种理念高度契合,他这个画面留白看似虚空,却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正如佛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辩证思想。隋老师的作品有他的独特的语言,在当代文人画领域,像刚才潘教授讲的,确实是不多,在这个领域是别开生面。隋老师的作品将道家的自然观、佛家的觉悟观呈现在画面上,上升了一个精神高度。
我刚才就在想隋老师的画,不懂的人可能不知道怎么入手,不怎么看,但是懂的人一下子就吸引了你的眼球,我想这种画面的精神高度,也能触动观者的心灵,极具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他这种线条的运用笔笔生发,我觉得达到了得意忘形了这一种意境。就说到这,谢谢大家。
《花下美人图》134 x 17 cm 2023
邓浩凡先生:
感谢姜主席,现在我们再欢迎从湖南远道过来的忻尚芳老师发言。
忻尚芳先生:
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能够参加隋牟老师在东莞的展览,实际上我们从文学创作的思路来讲,它是两条腿,一条腿就是创作,另外一条腿就是文艺批评。尽管我们现在这种正确的文艺批评是少之又少,那么今天我们有幸参加这样的一个理论领导会,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棒的行为。
我们看隋牟老师的作品给我们的感觉就是眼睛一亮,心头一惊。我们现在所谓的当代艺术是缺乏当代精神的,也是缺乏笔墨的,有的就是一些花拳绣腿,就是反复地copy,我觉得隋牟老师的东西他第一个,他不重复自己,也不重复别人,他有自己的面孔。他是见血见骨、见精神。所以我们隋牟老师他是惜墨如金,从他的画面,从他的用笔,我们看到多余的东西一点都没有,这是很难能可贵的。我们一直再讲惜墨如金,我们只是停留在口头上面,那么隋牟老师的东西是透过文人的气象来表达一种内核,这也是很难做到的。
《闻经图》136 x 34 cm 2021
我们讲人如其人,画如其人,刚才各位老师都讲过,那么隋牟老师的第一个是坦诚,没有花拳绣腿,没有做作,就是从他的画面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精神指向,这也是很难得的。我们经常会讨论当代,什么是当代?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没明白这个什么是当代。我们经常也说我们要温故知新,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温故才能创新。所以我们隋牟老师他是有强大的人文背书,有强大的知识体系,他是有的阅读的背书量,和广博的知识。所以我们讲做艺术做到最后就是做人,就是做文化,所以所有的艺术做到最后是要靠文化来支撑的。
我们从隋牟老师的作品中间我们学到了很多,我经常说我是隋牟老师的编外学生。我们通过隋牟老师不一样的作品,我想也会引领我们东莞文化的积淀。我们通过隋牟老师的作品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不足,关照我们自己,自渡和渡人都是我们在座的各位的必修课。再次祝愿我们隋牟老师的展览圆满成功,也祝愿隋牟老师身体健康,艺术长青。谢谢各位。
邓浩凡先生:
好,感谢各位专家的深度发言,他通过他的作品影响我们大批的观众,然后通过他自身的这种艺术上的成就来回报和反馈我们黄江的文化建设,对我们黄江文化全面的建设是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的。好了,时间关系我们研讨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