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星海图联合创始人许华哲。 资料图

星海图全尺寸双臂仿人形机器人R1。资料图

市场对人形机器人赛道热情高涨。 资料图
昨日,具身机器人公司星海图苏州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海图”)发布声明,针对网上关于金沙江创投与星海图合作始末的讨论进行了澄清和说明。星海图称,金沙江创投已于2024年9月退出股权投资,“公司从未与朱啸虎先生进行过任何直接交流,亦无其联系方式”。
星海图
金沙江创投投资半年便提出退出要求
根据星海图的公告,金沙江创投曾于2023年11月参与了星海图天使轮融资,但在2024年5月时便提出了股权投资退出的诉求。星海图予以积极配合,并在2024年9月协助金沙江创投顺利完成股权投资退出。同时,公司强调,从未与朱啸虎直接交流,无其联系方式,相关传言不实,并对朱啸虎的投资成就与行业贡献表示尊重。
此外,公告还表示,具身智能赛道“长坡厚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方各界的持续关注与鼎力支持,“呼吁社会各界共同营造勇于创新、包容探索的良好生态”。
针对金沙江创投方面投资半年便提出退出诉求的原因,南都记者与星海图方面取得了联系。但公司方面表示,没有更多信息透露,“他们只是提出了要退出的需求,我们全力在配合”。
朱啸虎
具身智能行业商业化路径仍不清晰
据悉,金沙江创投成立于2004年,是中国知名风险投资机构,重点布局科技、消费及医疗等领域。朱啸虎是金沙江创投核心合伙人,主导了滴滴、饿了么等标志性项目的早期投资。
据媒体报道,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日前对具身智能行业发表观点。他表示,金沙江天使基金在过去几年投过一些早期的具身智能项目,最近几个月都在退出。他认为,尽管具身智能行业当前热度极高、共识集中,但商业化路径仍不清晰,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领域。他质疑:“我问这几个CEO,你们商业化可能的客户在哪里?我感觉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
此外,针对今年春节后爆火的宇树科技,朱啸虎表示:“考虑到现在这个环境,宇树还是有可能会上科创板,而且表现非常好。但是我们把这种叫投动能的投资,我们还是喜欢投基本面。”
据悉,金沙江创投先后投资了非夕机器人、瑆爝机器人、松延动力以及星海图等机器人企业。
许华哲
机器人赛道未来2至3年将迎“淘汰赛”
公开资料显示,星海图是一家成立于2023年9月5日的工业机器人制造销售公司,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制造、销售,智能机器人的研发、销售,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电子产品销售,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等业务。四位联合创始人中,除了许华哲只在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任教以外,高继扬、赵行、李天威三位均有在自动驾驶公司从业的经历。此外,创始人团队中也多有清华大学背景。
此前,星海图曾先后获得IDG资本、高瓴创投、蚂蚁集团、北京国管、无锡创投集团、金沙江创投、七熹投资、米哈游等机构和企业的投资。其中,今年2月,星海图完成了新一轮A轮融资,总融资额近3亿元,本轮融资由蚂蚁集团独家领投,高瓴创投、IDG资本、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百度风投、同歌创投等老股东加码,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具身基础模型的研发和验证,进一步驱动星海图本体、智能、商业化三位一体的迭代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星海图联合创始人之一的许华哲近日接受了南都记者的专访。当谈到对机器人赛道的“泡沫问题”时,许华哲表示,具身智能有着扎实、有用的硬件基础,有一些泡沫并无大碍,“包括互联网早期也有很大的泡沫,当泡沫破碎,沉淀下来的公司都活下来了,谷歌就是其一”。
许华哲认为,目前有些公司表面上对人形机器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投身其中,但实际上造出来的机器人并不好用,或者声称专注于具身智能技术,却无法实现任何真正的智能化功能。他预测,机器人赛道未来2到3年将迎来“淘汰赛”。“我认为今年会持续看到许多既有趣又能提振信心的成果出现,但这样的发展速度不会一直持续。后续遇到瓶颈停滞不前时,就需要大家共同攻克”。
对话
融资能力强且能产出成果的公司,更能穿越周期
当人形机器人的热度在春节后迈上另一个台阶时,认为赛道出现泡沫化、同质化的质疑声也浮出水面。
“大家非常担心,一哄而上以后,会不会像中国很多产业一样,又是一地鸡毛。我觉得这点根本不用担心,一定是一地鸡毛。”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一场分论坛上,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光远直言,产业发展不可能没有代价、不走弯路,但只要机器人的火热本身符合产业规律,“这个火应该烧一下”。
“具身智能泡沫化总比元宇宙泡沫化好。”3月27日,星海图联合创始人许华哲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具身智能不会像一些风口那样,泡沫破裂后无法沉淀下任何实质性的成果。他认为,融资能力强且能够产出实际成果的公司,更能穿越周期,并迎来下一轮市场的热情高涨。
“跨界玩家有很强的动机入局”
记者:入局人形的玩家类型越来越多,除了车企蔚然成风,还有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公司、家电企业乃至vivo这样的手机厂商。您如何看这些企业跨界下场做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会感受到压力吗?
许华哲:以车企来说,现在电动汽车赛道已经很拥挤了,我觉得“巨头”都在寻找自己的增长点。制造业下一个能升级的点是什么呢?大家自然会想到机器人,尤其是如今火热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从用途来说,具身机器人既能在车厂里打工,又能和家电做设备串联,还可以跟手机去结合,扮演移动的大脑和身体。所以跨界玩家拥有很强的动机。
对创业公司来说肯定是有好有坏了。好处是我们有了更多玩伴,可以共同完成一些事情。比如,我们不可能自己制造MR(混合现实)设备,但像vivo,将MR作为机器人技术布局的一环,意味着我们未来可能不用去花3万块钱买苹果的Vision Pro,而是跟具身智能赛道上的伙伴一起去做。
跨界玩家增多,说明具身智能赛道在变好。大家都比较相信这条赛道有未来、有前景,能做出东西。越多人涌入,赛道相应地发展越快,整体来说利好行业。
记者:作为蚂蚁集团的被投公司,你们怎么看蚂蚁前段时间下场自研人形机器人?
许华哲:蚂蚁是一家科技公司,本来就该做这种新技术,没有太多可惊讶的。星海图也在和蚂蚁灵波科技公司合作,瞄准“无人后厨”的场景。在算法上,双方有一些分工;本体层面,则以星海图的机器人作为载体。
记者:你前面提到vivo机器人技术栈布局中的MR,星海图后续也会就此和vivo合作吗?
许华哲:3月26日跟胡总(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交流了解到,vivo后续会在机器人业务上大力投入,而且他们更着重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部分。vivo虽然没有排除自己做硬件,但短期内可能还没有下决心去造机器人硬件,先看看产业链上有没有合作伙伴可以一起把机器人业务做起来。vivo这次邀请我来参加博鳌论坛的一场分论坛,也是希望讨论未来合作的机会。
量产拐点未至,低价营销先行
记者:今年又被称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不少公司最近也宣布了下线交付进展。这个速度是否有超出您此前的预期?
许华哲:不会。当你真正投入到硬件开发中,会发现它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困难。这更多的是需要清晰地梳理每一个链条,确保每个部分都研发完善,然后将它们拼接整合在一起。所以,量产这件事儿的到来,技术上本身就是可以实现的。其次,外界对人形机器人的热情也起到一定催化作用,实现更多的量产。
记者:量产交付过程中,一些企业掀起低价报价潮,比如最近松延动力给出3.99万的起售价。这是一种降本的良性竞争,还是落入“价格战”的“内卷”范畴?
许华哲:倒不觉得是卷价格的恶性竞争,只是一种营销手段,在公司早期打响自己的品牌。宇树G1机器人的9.9万元只是起售价,真正卖给实验室的还得30多万。如果真的只以9.9万元的价格就把所有东西卖给别人,那这就是“价格战”了。而且,无论是宇树G1,还是松延动力3.99万元的人形机器人N2,身材都比较矮小(G1身高1.3米、N2身高1.2米),价格自然可以报得较低。
记者:虽然量产拐点没到,但做人形机器人本体的公司已相当之多。你认为现在还是入局做本体的好时机吗?
许华哲:如果只是做硬件,当下入局也并非完全不可行。硬件不像软件那么高科技,依靠供应链,就能做出硬件。但能否加入做“整机+具身智能”,可能需要打个问号。现在入局也不算晚,但肯定不是最好的时间当口了。
记者:初创公司的路线也有分化,有的专注于硬件,有的只做具身智能模型。但前段时间,包括Figure AI和智元称,机器人公司要垂直整合硬件、AI和制造。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许华哲:“整机+智能”目前来看确实是比较优的模式。原因是,类似于互联网,入口对具身智能产业也很重要。入口在谁的手里谁就比较舒服。有了机器人整机,才有数据入口。谁拿到数据,谁就能造出更好的模型,更好的模型又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纯粹做具身智能模型的公司只能从别人手中购买入口。
如果你的软件真的特别好,是世界独一档的,那很有可能会出现所有硬件供应商都求着跟你合作。比如美国具身智能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就想走这条路,用AI去赋能所有的硬件公司。
但我觉得在中国不是特别适合做这件事儿。中国有硬件制造优势,机器人厂商为什么不直接把这部分也做了呢?另外,供应链上的玩家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愿意把硬件分享给你,倾向于自己做具身模型。基于这样的判断,星海图同时做AI和整机。
广积粮+省钱,“随时准备过冬”
记者:星海图现在有多少员工?
许华哲:80人左右。
记者:你们规模相对较小,之前了解到智元500多人的规模了。
许华哲:这跟每个企业的风格有关。除了我以外,星海图的其他三位联创都有过自动驾驶行业穿越周期的经验。他们看到当风口遇冷,很多明星公司立刻就倒下了。所以我们在“广积粮”的同时,不会大手大脚地花钱,不会立刻把摊子铺得很大。这是一种底线思维,是为了穿越周期,随时准备过冬。
另外,我们觉得好的创新一般都不是大团队做出来的,DeepSeek便是很好的证明。大团队的优势在工程化。随着人员规模的增加,沟通成本也在增加,会阻碍创新的锐度。所以我们有意地控制规模,只招精锐的人,不要盲目地去扩充一些中庸的人,这反而会拖慢节奏。但未来如果量产,肯定是要扩充人员规模的。
记者:很多初创公司都在发布VLA模型的演示视频。业内人士能看出哪些门道?
许华哲:VLA是这轮具身智能技术突破的一个看点,为了融资和曝光度,许多公司都宣称自己是做的VLA。如果在这个领域待一阵子,你就学会看这些视频是面向哪些受众的。一些厂商的视频面向大众,因为经过了充分的剪辑,像拍大片一样,视觉效果上很有科技感。但业内真正想看的,是一镜到底地演示机器人如何完成一项任务。
真正的VLA,必须具备长序列的动作执行能力、语言指令的跟随能力等,灵巧型和泛化性比较高。
记者:这种剪辑后的演示视频能迷惑到投资人吗?
许华哲:投资人是一个巨大的群体,里面有很聪明的,也有很有钱的。很聪明的那一类中,有的是会认真去读技术论文,跟一线的技术从业者做访谈,梳理各种技术细节。这样的人你是骗不到的,他们知道什么东西该看,什么东西是假的。有些投资人对技术本身没那么关注,但对具身智能赛道非常有热情,获取信息主要靠打听,常常掌握的是二手乃至三手的消息。
记者:春节后宇树、众擎等初创公司频繁发布机器人炫技视频,你们的投资人会因此施加压力吗?
许华哲:其实不会。因为我们的投资人都被我们充分“教育”过了,他们知道这是两套技术。机器人的手部操作(manipulation)能力,主要靠模仿学习、VLA去完成,可能还会再借助强化学习等手段。但机器人腿部的移动(locomotion)能力,采用强化学习加仿真的路线即可完成。
走路、跳舞、跑步这些事儿,对机器人的精度要求低,只要能保持平衡就行。而且,这些腿部动作能力相对而言易于在仿真环境下模拟。如果让机器人去抓取一瓶水,一旦产生几毫米的误差,机器人的手就无法完成抓取。这个过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你会看到,即便是Figure AI的机器人,在将物品放入冰箱都哆哆嗦嗦。其根本原因在于,操作本身是难于locomotion的。
今年融资变容易了,投资人“害怕错过”
记者:很多公司都说让人形机器人到车厂搬运箱子,你们会感受到同行的竞争吗?
许华哲:目前不会,机器人能力没有那么强,大家都还停留于做POC(概念验证)的阶段,不存在开始挤占市场份额的情况。只有当机器人能够真正投入使用,才会出现争夺客户的局面。
记者:星海图在北京和苏州两地的业务分配是怎样的?
许华哲:苏州是机器人本体的研发生产基地,今年还会在苏州建造一个生产线工厂。希望工厂具备万台产能的水准,但不是说实际生产万台。北京的注册地在亦庄,这是因为首钢基金投了我们,相当于被引进到亦庄,但北京的办公室目前仍在海淀。
记者:今年年初,人形机器人的热度愈发高涨之后,你们在融资上感受到的水温和去年相比有何变化?
许华哲:体感上,融资变容易了很多。去年,投资人的心态可能是有兴趣投资,但需要进一步考虑。然而,今年他们的心态已经变成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更倾向于迅速达成一致,抓紧机会投资。
记者:人形机器人整机的公司,融到多少钱是门槛?
许华哲:在股权稀释没有那么夸张的情况下,融资肯定是多多益善。当然也有前期融资太猛,后期融不动的情况。
人形机器人公司的成本主要出在人力和算力两个方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可以从订单出售中得到回血,唯一在白白烧钱、短期内没有收益的就是人力成本,以及训练具身模型所耗费的算力、显卡。如果按照这两方面成本计算,融到1亿美元会是一个低的门槛。
采写:南都记者 石力 杨柳 严兆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