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曾任齐国相,在改革齐国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在商鞅转投魏国后,他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用,甚至险遭杀害。
商鞅自齐国逃亡至魏国后,立即向魏文侯献上了自己的治国方案,提出了“法家”思想中的若干政治改革方案。他建议魏国实行职称制度、铸钱、开矿、分封制度等,使国家朝着更为完善、统一的方向发展。但是魏文侯并不理解商鞅的主张,所以并没有给予商鞅足够的重用,反而让商鞅身体疲惫、精神不振,以致于在魏国一度被流放到磨山。
商鞅在魏国虽然未能得到应有的待遇,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魏国流放期间,商鞅独自面对海阔天空,继续思考政治改革道路,最终写成了《商君书》,将自己对政治改革的思考和见解记录下来,并在未来的几百年间对中国史书的撰写和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商鞅不但是一个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他曾在韩国杨子的帮助下,率领韩国和魏国两军打败了秦国,成为了现在儒家典籍《尚书》中所载的名将。
然而,商鞅在魏国内部的影响力依然很有限。有时候民间官员的嫉妒和排挤下,甚至经历过惊险的杀身之祸。据史料记录,在魏国内,商鞅受到许多贵族的嫉恨和排斥,其中颇有不少贵族曾密谋将商鞅赶出魏国,甚至试图将其杀害。商鞅都是在千钧一发之际,依靠自己的机智和智慧,保住了生命。
可以说,商鞅一生的经历坎坷不平,但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的思想和书籍在历史上对中国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国法家学派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崛起以及在魏国遭到的冷落和排斥,也表明了中国古代社会中贵族阶层对异类和改革的抗拒和排斥。
的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