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136000年前灭绝,现在又重新出现了”,如果一则这样的新闻传遍世界,那么一定会引起众人的关注,同样会使人们对于物种的灭绝和重新出现充满了疑惑。
按理说,一旦是灭绝的物种就不应该存在于这个星球上了,那就算是再次出现也应该是另外一种物种才对。
但这回却是有一种禽类再次出现在了科学家的视野内,在它们灭绝之后消失了13.6万年的时间,如果说它们当时是被自然环境所淘汰,那么经历了13.6万年的沉寂之后,重新出现在科学家的面前久不应该是一模一样的物种了,怎么又会跟之前一样呢。
而且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它们也应该发生变化的,为什么相隔如此之久,又重新现身了?
难道进化论出问题了吗?
灭绝的物种再次出现。科学家这么多年一直在进行考古学研究,并不断地从沉寂的历史中发掘出许多新的知识,同时也让我们对许久不见的古代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根据科学家的考证,在阿尔达布拉环礁上栖息着一种名为“白喉秧鸡”的鸟类。
但后来这种鸟类消失在了这个物种上。
它们当时的栖息地是位于阿尔达布拉环礁上的干草地带,这也就是它们当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白喉秧鸡又被称为阿尔达布拉环礁秧鸡。
根据科学家的考古研究分析,在距今约136000年前,生活在阿尔达布拉环礁上的白喉秧鸡因为无法逃离被淹没的栖息地,因此最终走向灭绝。
在经历了漫长的时光之后,直到1860年,一名探险家发现了一些有关白喉秧鸡的骨骼化石以及蛋壳化石,这些化石最早的年代可追溯到大约136000年前。
这个消息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世界上各大研究机构和生物保护组织的极大关注和兴趣。
他们对这些化石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尝试从中找出白喉秧鸡灭绝的原因以及它们在阿尔达布拉繁衍生息期间的生态习性和生活状况等。
在对这些化石和遗迹进行研究之后,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化石显示出白喉秧鸡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故土。
只是在它们离开之后,阿尔达布拉环礁上又出现了一种最为适宜于群居生活的小鸟。
这些鸟和白喉秧鸡有着相似之处,因此科学家们推测,这两种鸟多半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相似。
很显然,科学家们在进一步对这两种鸟进行比较之后发现,它们之间之间并没有直接亲属关系,可以看出,这确实是一种“迭代进化”现象。
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现象并不完全是因为同宗同源才形成相似,比如现代科学中的机器人就受到了许多自然生物的启发,这种现象被称为“趋同进化”。
更为巧合的是,在距今约136000年,甚至更早一点的时候,一种弱小且行动缓慢的小袋狸在澳大利亚的大陆上灭绝,这种动物与其体型相似的其他食肉类动物之间并没有亲缘关系。
据科学家的研究和推测,当时这块大陆还与其他区域有着紧密联系,因此使越来越多由小袋狸演化而来的较大型动物获得繁殖繁盛的机会,从而使袋狸逐渐被这些后辈所取代。
然而,在新几内亚的北部沿海地区,有一个小型沙洲同澳大利亚大陆之间保留着一定联系,这使得小袋狸能够逃脱危险并逐渐演变成大型食肉动物,这就是袋狼。
在历史时期,每一次海平面变化并淹没这片沙洲的时候,袋狼都会撤退到新几内亚岛上。
在每次海绕退去之后,袋狼就会久久地待在这个岛上,不再返回澳大利亚大陆过着生活。
按照正常情况推测,在足够漫长的发展时期后,这两个地区之间没有任何联系,那么袋狼可能会逐渐演化成不同的物种。
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因为新几内亚周边地区周围活跃着火山,在距今约4300年时,一个强有力的火山喷发把新几内亚岛上的袋狼喷灭,从而使令这种动物灭绝。
更巧合的是,当时这只袋狼留下遗传基因,被现代世界中的基因工程学家发现并提取出来,然后再将其放入某种还未成形的肉体中,使这一物种“复活”。
现在人类也有能力将那些早已不复存在的物种再次复生,这使世界上有许多人对以后将会复活更多物种充满期待。
趋同进化是什么?趋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种类生物由于共同处于同一环境或者生活习性相同,因此造成它们在演变过程中独立发展出相似特征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生态环境比较封闭、资源竞争压力比较大的环境中。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种类之间为了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就会发展出独立于自己物种特征的一些共同特征,因此逐渐趋同。
趋同进化既可以发生在不同领域,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它主要发生在生态环境比较特殊或者资源竞争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
比如,在海洋中,一些鱼类为了适应海洋环境,就发展出了流线型的形态特征,而无论是鲨鱼还是海豚,它们都是通过各自独立的发展过程后趋同于这一特征。
又如,在寒冷地区,一些哺乳动物为了适应寒冷环境,就发展出了厚厚的毛皮,而无论是北极熊还是驯鹿,它们都是通过各自独立的发展过程后趋同于这一特征。
趋同进化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现象,它不仅说明了生物的发展过程是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还说明了自然环境对生物发展的重要作用。
同时,它也揭示了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有着共同适应环境和提高生存竞争力的追求。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趋同进化可以使不同物种之间逐渐趋同,但如果它们之间没有足够长的生活交集时间,那么并不会相互影响,因此很难出现真正混合演变为完全一体化的新物种。
就好像有这样一句谚语:如果你想看到未来,那么看看现在,这正好对应着自然之道,而自然所展现出来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反灭绝”尝试引发热议如今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探索“反灭绝”的可能性,希望能够复活一些已经灭绝的物种,例如古代巨型猛犸象以及远古时期的小型草食性爬行动物恐龙等。
然而,这一尝试却引起了广泛争议,人们质疑复活这些沉寂已久的古老物种是否会影响现代生态平衡。
现代生态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时代甚至史前时期灭绝后幸存下来的脊椎动物,如大约2000年前由大型食肉类动物演变而来的美洲狮,600多年前由小型食虫动物演变而来的无腿蜥蜴等。
我们应当尊重生态平衡,因为每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重要性,复活古老物种可能会扰乱现代生态系统,因此,我们应该仔细考虑“反灭绝”技术以及其潜在影响。
人类自身也是一个不断演化进化的发展过程,需要尊重我们目前所拥有的大自然,因为它是我们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积累和修正而来的一个成果体。
我们应该学习大自然,尊重其规律。
写在最后生存是生命体最本能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其顽强就也就可想而知,但纵然生命如此顽强,但也不能抵挡自然法则,没有哪个生物能够永祖常青,只有不断适应环境才能延续生命,这是生物共同遵循的一项原则,也是我们人类应当遵守的一项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