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人民爱吹芦笙,在笙乐阵阵中,人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银子体育 2019-01-04 13:08:12

大家好,我是亮哥哥聊娱乐,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侗族人民最喜爱吹的一种乐器芦笙。

芦笙是侗族人民喜爱的民族乐器之一。它以竹为管,管下端安有簧片,竹管插入木制的笙斗中竹管处套上竹筒作为共鸣有的在竹管的上端套上三角形的薄竹壳作为共鸣器)。芦笙的声音,清脆响亮,如果有人在一座高高的山上吹起芦笙,方圆几十里地都可以听到它的响声。在侗乡,从七八岁的小孩到五六十岁的老头,都喜欢吹芦笙。每个村寨都有一堂到几堂芦笙。一堂芦笙,少的有几十把,多的有两三百把。芦笙分为高、中、低音三种。高音芦笙小巧玲珑,声音如画眉鸣叫;低音芦笙高而大,吹奏起来,如雷公撼地。侗族人民隔一年做一次芦笙。各地在不同季节,寨与寨之间举行芦笙赛。

侗家流传着这样一个有关芦笙的故事:很久以前,侗族和苗族的祖先共同住在一个村寨里。有一年,他们为一件事发生了争吵,苗族因此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结果,这一年侗族在田里种的庄稼到了冬天还不成熟,在圈里养的牛羊。也都一个个地病倒了。他们感到十分惊慌,烧香求神,也无济于事。后来,村子里忽然来了一个白发老人,他对侗族人说:“你们要派人去把苗族兄弟请回来,与他们世世代代友好相处。苗族兄弟看二种乐器叫做芦笙,要吹响这个东西,这地方才能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白发老头说完话就不见了。侗族就派人到很远的山上把苗族兄弟请回来,向他们赔礼道歉,重新和好,一同把芦笙吹奏起来。这样,田里的稻谷很快就成熟了,圈里的牛羊也逐渐肥壮起来。从此,侗、苗两族总是住在一起,共同耕田种地,他们年年吹芦笙,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芦笙世世代代在侗、苗族人民中间保存下来,并发展成为互结友谊的芦笙赛。在一个月圆的夜晚,一阵响亮而急促的芦笙曲从寨外传来,越来越近,来到寨门外。这是“报信曲”和“摘菜曲”。“报信曲”表示:“我们从远方来到你们这里,不知你们的芦笙队在不在家?”“摘菜曲”表示:“我们打算到你们这里作客,不知道你们欢不欢迎?”寨上的人听到这种曲调,纷纷行动起来。鼓楼坪上,芦笙头们商量如何接待“也”(侗语,即“朋友”)。从鼓楼坪通往寨门的大道两旁,站满姑娘、老人和小孩,每个姑娘的手里都提着一盏油灯,准备照“也”。芦笙头们拿起芦笙,吹起“迎客曲”和“捡菇曲"来。“迎客曲”表示:“我们早就在等待着你们,欢迎你们到我们这里来!"“捡菇曲'表示:“我们没有好吃的东西款待你们,只有蘑菇,如果你们不嫌弃,就请进村来吧!”

听到“迎客曲”和“捡菇曲",“也”就开始进村了。这时,站在大道两旁的姑娘,高举油灯,一方面给“也”照路,表示欢迎;一方面照“也”的服装、面貌、芦笙,看看他们是哪个村寨的。有的姑娘搜寻自己的情人,是不是也在队伍中间。“也”的队伍,进村时走在前头的是三个身穿饰有鸡羽的“百鸡衣”的大汉,他们分别吹着章响不同的芦笙,吹的曲调是“进村曲”。在他们三人的后面,芦笙队拿着或扛着芦笙。最大的芦笙和地筒,则是三四个人抬着,芦笙上面有的插着各种花草。有的插着山鸡尾羽,大的芦笙和地筒都用红漆写有各种醒目的文字,有的写“天下第一响”,有的写“震天动地”等等。在“也”的队伍当中,大部分是勒汉。他们人人穿着新衣裳,一般都穿有五、六件崭新的家织布衣,从里到外,一件比一件短一些,形成有规律的层次,使人一看,就知道他穿了多少件新衣裳。

“也”直接来到鼓楼坪。在那里围成一个大圆圈,准备踩堂。踩堂,是芦笙赛中很有趣的一个场面。村上的姑娘,都打扮得漂漂亮亮,手提汕灯,沿着“也”的队伍围成一个大圆圈,把“也”围在中间。他们头上的白头巾、项上的银圈、耳上的银环、手臂上的银镯,在灯光下闪闪发光。这一切似乎都在向“也”们夸耀,站在姑娘们的外面几层,是寨上的老人和小孩。

踩堂开始了,整个鼓楼坪一片欢腾。三个身穿“百鸡衣”的芦笙手,为踩堂曲发音过门了。他们一边吹笙,一边绕场行进一边起舞。鼓楼坪上的几千对眼光都望着他们。他们身上的百鸡衣。这时显得特别耀人眼目,那五颜六色的羽毛,在灯光的映射下,斑驳陆离,格外好看。站在四周的姑娘们,不管这三个人走到哪里,她们都用趣味横生的动作和话语逗得他们失声发笑,使他们吹进门曲在中途几次被打断。而每当曲子被打断,三人停止舞蹈时,全场就会有雷鸣般的欢呼声。

“过门曲”终于吹奏成功了,“也”们发出一声呼叫,随着,几百把芦笙就整齐地吹起踩堂曲来。他们绕着场地,吹呀、转呀、跳呀,几百把芦笙形成一个庞大的乐团,几百人结成一组壮观的舞蹈场面。曲调是那样整齐和谐,舞姿是那样划一健美。站在四周的姑娘,举着油灯,含情脉脉地映照着芦笙手。在这种欢腾而优美的舞蹈过程中,调皮的芦笙手们,往往借着舞蹈动作,用芦笙上的花草或山鸡尾击扫姑娘们那美丽的面容·姑娘们对这种调皮的举动,感到十分高兴和自豪,但她们却故意装着生气的样子,不时把芦笙上的花草或山鸡尾羽扯下来。每当一个芦笙手的芦笙被扯完了花草或山鸡尾羽,站在外层的老人和小孩,便为他欢欣喝彩。

踩堂完毕,接着就进行比赛。这时,主、“也”两个芦笙队各把自己的队伍集中到场地的一侧,面对面地排成数行纵队,好像古战场上两军对垒一般。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牵啦友!”“海啦友!”的欢呼声中开始比赛。这时的曲子和动作,明快有力,粗犷奔放。一方先起几个音,第二方紧接跟上;一方从左向右摆舞,第二方从右向左摆起同样的动作。每当吹完一个曲子,大家同时举着芦笙狂呼跳跃,站在四周围观的姑娘、老人和小孩,也跟着呐喊助威。吹完三个曲子,于是互换场地。又继续吹三个曲子。芦笙的声音和远山、近山反响的几重回声,合成了雄伟的多声部交响乐曲。这是任何城市音乐厅里难以听到的。

比赛刚刚结束,芦笙手们还来不及放下芦笙,姑娘们就把甜酒捧到面前了。“也”们离开主人的村寨时,吹奏着深情的“告别曲",慢慢消失在弯曲的山路之中。

对于侗族人民最爱吹芦笙这种风习,你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1

银子体育

简介:每天分享不一样的体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