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说起古代的那些民族,匈奴、女真、契丹、突厥,一个个名字听起来都挺有威力。但到了现在,你再去提这些名字,感觉就像是在说“一帮胡人在那儿凑热闹”。
问题摆在这儿了:这些名称,究竟是指代民族、政权,还是历史的某种“记号”呢?咱们今天就来仔细扒一扒。
【打从秦朝开始,草原上这事儿就没闲过】
公元前215年那会儿,秦始皇下令蒙恬带着三十万大军,一路北上跟匈奴干了一仗,从这儿开始,中原和草原那边就算正式杠上了。匈奴这帮家伙,老在阴山那块地界晃悠,时不时往南跑,专挑老百姓下手抢东西,搞得边境那边鸡犬不宁。秦朝为了守住河套那片地方,没办法,只好动手修起了长城。
汉朝早期,匈奴势力壮大,成了个在马背上称雄的国家,由冒顿单于在漠北掌权。公元前200年的时候,他们把刘邦围在平城,这事儿把吕雉急坏了,赶紧派人去当人质,想要求和。
公元前127年的时候,汉武帝下令,让卫青带兵去打仗,收获特别大,一直打到了龙城。到了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又长途奔袭了两千多里的漠北,消灭了七万敌人,还打进了狼居胥山。这两场大战之后,匈奴损失惨重,只好往西域那边搬家了。
东汉那会儿,国家裂成了南北两块。南边的匈奴投了汉朝,被挪到了并州那边,慢慢地就跟汉人差不多了。北边的匈奴呢,跑中亚去了,最后就在草原上没了踪影。
他们所留下的,不仅仅是战争的痕迹,更在突厥和柔然的历史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契丹八部不是神话,是打出来的名堂】
契丹背景挺大,原本是东胡的后代,后来鲜卑分裂,契丹等多个部族就这么出现了。大概在三世纪快结束的时候,他们在松漠地区放牧生活,潢水和土河那片地方,就是他们的老窝。
一开始,契丹族力量不大,老是得靠边上的强大部族帮忙。可到了唐朝快结束的时候,契丹族开始变得强大起来。916年,耶律阿保机出手建立了辽国,把都城定在了上京临潢府,从此在北方成了老大。
契丹族人骑马射箭很在行,特别看重军事力量,他们搞了个南北分治的制度,北边管自己族人,南边就管汉地的老百姓,这种“两条线管理”很有特色。他们不光用了中原的一些规矩,还保留了草原上的老传统,这样一来,对东北亚那边的事儿影响可不小。辽国最厉害的时候,地盘东边挨着日本海,西边都到阿尔泰山了,漠南、燕云十六州这些地方,全都在他们手里攥着呢。
他们在金朝和元朝的统治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契丹人创造的字母化语言体系,还有那个“契丹小字”,被沿用了很久。契丹可不是个短命的政权,它是集政治、军事、文化于一身的强大力量象征。
【柔然:一个奴隶干翻半个漠北的传奇】
柔然的故事得从一个身份卑微的仆人开始聊。大约在三世纪快结束的时候,拓跋鲜卑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那时候,有个叫木骨闾的俘虏奴隶,瞅准机会逃了出来,还拉拢了一百多号人,一起躲到了阴山的北边。这些人后来慢慢发展成了柔然部落的雏形。木骨闾的后代郁久闾社仑,后来接了他的班。到了公元402年,他决定自称可汗,建起了自己的政权,并把漠北草原给统一了。这之后,柔然部落开始跟北魏对着干,有了不少摩擦。
柔然部落照着匈奴的样子,搞了个管理体系,弄了个“大可汗”和“仆固”这些官职,靠着他们厉害的骑兵队伍,在鄂尔浑河跟土拉河那块地方壮大起来。南边的北魏王朝一直对他们挺头疼,两边老是打来打去。到了公元429年,北魏的太武帝亲自带兵去打柔然,一下子干掉了四万多人,还把他们过冬的营地给烧了个精光,狠狠地打击了他们的老窝。
柔然虽然跟中原打了不少仗,但他们搞的那个草原帝国制度,却给后来的突厥汗国打了个样。到了公元552年,柔然被突厥打败,不再是老大了。柔然的没落,预示着草原上又要开始新一轮的争斗。人们记住柔然,不是因为他们输了,而是因为他们从奴隶起家,一路逆袭成了强国。
【突厥:名字响亮,可惜后人都不认账】
突厥的故事,得从公元6世纪中期那会儿讲起,那时候它开始崭露头角。公元552年,阿史那部族在现今的蒙古高原上,把柔然给打败了,随后他们建立了突厥汗国,并把都城定在了漠北一个叫“鸣沙山”的地方。
他们打造了带有狼头的旗帜,并自豪地称自己为“上天的宠儿”,很快就在草原上崭露头角。到了突厥的可汗木杆汗掌权那会儿,他们的地盘从漠北一直延伸到了咸海,成了欧亚大草原上首个把势力范围扩大到中亚的游牧国家。
突厥人搞了个“俩可汗管事儿”的制度,就是东边一个可汗,西边一个可汗。东边的管着漠北那边,西边的则管着中亚地区。他们打仗主要靠的是骑兵团队,这个团队叫“十姓部落”。
唐朝那会儿,李世民为了搞定突厥这个麻烦,亲自带兵跑到漠北去打仗。630年的时候,他成功抓住了突厥的头儿颉利可汗,突厥就这么暂时没了。但没想到的是,过了好些年,突厥又东山再起了。不过呢,他们也没嚣张多久,到了744年,回纥族人就把他们给取代了。
突厥人的足迹遍布了欧洲和亚洲的广大地区,但现在,只有土耳其和中亚的几个国家还把他们当作自己的老祖宗。由于他们迁移和融合的速度太快,范围也太广,历史研究者经常把他们形容成像“四处漂泊的风”一样没有固定的根基。
突厥人留下的遗产,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架构,更包括了以“突厥文碑”为标志的一套草原文字系统,这套系统对众多突厥语系的国家产生了长久而深刻的影响。
【鞑靼:被误解最多的草原代名词】
“鞑靼”这名字,听起来就挺让人好奇的。它最早在公元8世纪的一块叫《阙特勤碑》的石碑上出现,当时被写成“Otuz-Tatar”,就是说“三十个姓氏的鞑靼”。原本啊,他们是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属于蒙古语族的一个部落。其实鞑靼不是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由好多部族组成的联盟,他们以前经常和突厥、回鹘打来打去的。
唐朝快结束的时候到五代那会儿,漠南那边的鞑靼部落被李克用和他儿子给招揽了,他们往南走去打仗,就这么成了北方挺有影响力的一股军事势力。等到了辽朝,鞑靼被并进了辽朝的地盘里,人们管他们叫“阻卜”,还根据地方不同分成了北阻卜、西阻卜这些。在辽、金、元这三个朝代,鞑靼的地位很特别,他们是蒙古高原政治圈子里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到了元朝那会儿,“鞑靼”这个词就慢慢变成了蒙古部族的通用叫法,所以西方人都把元朝叫做“鞑靼帝国”。后来,俄罗斯这些国家也开始用这个词,不过意思变了,成了“东方的野蛮民族”,这里面就有误解和偏见了。
说白了,鞑靼并非是从外面闯进来的敌人,他们其实就是咱们中华北边好多民族混在一起的一部分。他们走过的路,就是草原上那些民族怎么合在一块,然后又怎么变的故事。
【女真:躲了几百年,最后改姓叫满洲】
女真族的起源地在东北,那片有白雪皑皑的白山和深邃的黑土地的地方,他们的老祖宗是靺鞨部落。到了唐朝快结束的时候,靺鞨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粟末,另一部分在黑水。后来,辽朝把渤海国给灭了,硬是把粟末靺鞨的人迁到了辽东那边,给他们起了个新名字“熟女真”。而留在黑水的那部分靺鞨,就继续叫“生女真”,他们还像以前一样,靠打渔打猎过日子。这两拨人后来慢慢混在一起,势力也就越来越大了。
公元1115年那会儿,完颜阿骨打在黑龙江下游一带拉起了队伍,创立了金朝,并把都城选在了会宁府,就是现在的黑龙江阿城区。他搞了个猛安谋克的制度,还造了女真族的文字,建了个军事上管得很严的朝廷。金朝发展得特别快,到了1127年,他们一路打到了汴京,把宋徽宗和钦宗都给抓走了,这事儿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让整个中原都炸了锅。
金朝灭亡后,元明两朝那段日子,女真族人躲进了深山老林里。到了明朝,朝廷对女真采取的是笼络控制的策略,把女真分成了建州、海西和野人三个大块。一直等到明朝万历皇帝在位那会儿,建州女真的头儿努尔哈赤崛起了,他把女真各部都给统一了起来。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了个国家叫“后金”,后来又给改成了“大清”。
清军进了关后,就改名叫“满洲”,接着统治了中国快三百年。从原来的打猎为生,一跃成为帝国的老大,女真族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虽然名字换了,但他们的血脉还在流淌,历史也在继续书写。到现在,你去中国东北瞅瞅,还能发现他们当年留下的制度、说话方式,还有一些老习惯的影子。
参考素材
古代有好多民族,像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扶余、契丹、高丽、女真、蒙古和吐蕃等等,它们都有各自的历史故事——这些都能在民族史网上查到。这些民族啊,各有各的来头和发展。匈奴、鲜卑这些,都是早期在北方活跃的民族。柔然、突厥这些名字,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但它们也都在历史上留下过自己的足迹。回鹘、扶余这些民族,也有过自己的辉煌时期。契丹、高丽这些民族,大家可能稍微熟悉点,契丹建立了辽朝,高丽也是个有历史的国家。女真、蒙古这些,就不用多说了,女真后来建立了金朝,蒙古更是建立了强大的元朝。吐蕃也是个很有特色的民族,他们在西藏那片地方建立了政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反正啊,这些民族的历史都很有意思,值得去好好了解了解。想了解得更深入的话,就去民族史网上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