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真实作者曝光!并非曹雪芹,而是他的大伯

隹山 2025-01-07 22:32:12
《红楼梦》真实作者曝光!并非曹雪芹,而是他的大伯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从诞生的那一刻起的数百年来,引得无数人研读探索,其作者究竟是谁?也一直是学界和读者热议的焦点。长久以来,曹雪芹被广泛认为是《红楼梦》的作者,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个新的观点逐渐浮出水面:《红楼梦》的真实作者并非曹雪芹,而是他的大伯——曹颜。

一部优秀小说的开篇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深意,《红楼梦》亦不例外。其开篇以女娲补天的古老神话引入,女娲炼石补天,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独留一块未用,弃于青埂峰下。此石灵性已通,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身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这一开篇绝非偶然,它至少有着两方面关键作用。一方面,为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出世铺垫。这块顽石后随一僧一道坠入红尘,幻化成贾宝玉出生时口中所含玉石,贾宝玉、顽石、玉石三者合一。

另一方面,交代了小说创作动机。开篇偈子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直白地道出因无材补天,才枉入红尘,要将身前身后事写成传奇流传,与顽石“自怨自叹”相呼应。由此可见,原作者有着“无材补天”“自怨自叹”的创作心境。那么,曹雪芹是否符合这一创作心境呢?从时代背景与曹雪芹生平经历来看,存在诸多疑点。

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多受儒家正统思想熏陶,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抱负,若仕途不顺,常发怀才不遇之叹。曹雪芹生于清代初期,出身世家,曹家在康熙朝鼎盛,其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等相继担任江宁织造,康熙南巡时曹寅接驾,风光无限。但雍正初年,曹家被抄家,彼时曹雪芹尚年幼,举家迁回北京。到乾隆初期,曹家再遭打击,彻底衰败。成年后的曹雪芹只求温饱,在这样的处境下,他很难产生“补天”的奢望。

再看曹雪芹同时代人的记述,张宜泉称他“工诗善画”,诗中喻其为李白、阎立本;敦敏赞他诗才可比曹植,狂饮超陈遵;敦诚评价其诗歌有李贺风格,还提到他家境贫困、好酒。这些描述多聚焦于他的诗画才华与生活习性,未涉及创作《红楼梦》的动机、过程等关键信息。若曹雪芹创作这部洋洋百万言的巨著,耗时十余年,友人却一无所知,实在不合常理。综合来看,曹雪芹缺乏创作《红楼梦》的关键动机,不太可能是原作者。

而曹颜,却有着契合《红楼梦》创作的诸多要素。曹颜原籍河北丰润,祖辈与曹寅同宗,生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因曹寅三十岁尚无子,被过继为养子,次年曹寅便得亲生儿子曹颙。兄弟俩仅差一岁,一同随父在任所读书,生活在金陵、扬州、仪征等地。

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十三岁的曹颜第一次目睹康熙南巡、曹寅接驾,彼时曹家如日中天,“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他二十一岁,已历经四次接驾盛典,还参与曹寅嫁女入宫等活动,尽享荣华。

但命运转折,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曹寅病逝,按常理身为长子的曹颜应继任江宁织造,却被嫡子曹颙捷足先登。

三年后曹颙早亡,曹颜以为机会来临,二十九岁的他正值盛年,却又被曹寅侄儿曹頫以过继子名义接任,彻底断了他的仕途之路。

曹颜半生为接任江宁织造努力,却接连受挫,见证曹家从全盛到衰败,“树倒猢狲散”“家亡人散各奔腾”,深感一切如梦幻泡影,最终“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回首过往,他深感悔恨、痛苦,在中年潦倒之际,发愤著述,创作《红楼梦》,借书中爱情、婚姻悲剧与家族兴衰,揭示封建贵族子孙不肖、后继无人的历史规律,其创作动机与开篇“无材补天”高度契合。

甲戌本脂砚斋侧批在“无材补天,幻形入世”旁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在“无才可去补苍天”旁批“书之本旨”,在“枉入红尘若许年”旁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这些批语点明“无材补天”既是小说主旨,也是作者隐痛与创作源动力。蒙府本脂批“数足,便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暗指曹颜不能入选江宁织造一事,作者自称“以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正是自我写照。

曹颜的才华也在小说中处处彰显。从贾宝玉形象可窥其风貌,脂砚斋多次提及宝玉形象是作者写照。如小说第一回“以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句旁蒙府本脂批“明告读者”,表明“一事无成,半生潦倒”是作者实况;“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句上靖藏本眉批“作者自己形容”;甲戌本第三回“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句旁侧批“是作书者自注”。

由此推断,曹颜聪明俊秀、颖悟过人、知识面广,不喜“四书五经”,偏爱杂学旁收。大观园题对额情节,展现他见景生情、思维敏捷、即兴创作能力;模仿《离骚》创作的《芙蓉女儿诔》,体现其激情奔放、写作娴熟、铺张扬厉风格,对经典运用自如;他对大观园女儿的态度,折射出同情尊重女性的进步观念,又带有纨绔子弟习气,与封建礼教相悖又有依赖,具备独立思想人格。

曹颜在曹家生活三十多年,深受养父曹寅言传身教,学会读书做人、处世之道,虽对未被安排接班心存不满,却恪守礼教,避讳养父。他熟悉南京,对曹府家人、内部矛盾、私家园林西园了如指掌,多次听闻曹寅口头禅“树倒猢狲散”,连金陵特产芦蒿都有印象,这些细节在小说中均有呈现。

他参与康熙南巡接驾,巧用“甄士隐去,贾雨村言”手法,使小说虚实相生、复杂难测,读者需结合创作动机、时代背景、史实反复揣摩,才能领会真谛。此外,甲戌本第二回眉批“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闱之传”,“鹡鸰”“棠棣”本指兄弟友好,此处反用,暗示曹颜因兄弟倾轧,被迫离开曹家。

为抒发怨气、揭示真相,他创作《红楼梦》,在书中刻画贾政、塑造赵姨娘和贾环形象,影射堂弟及其母亲,恶有恶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他创作的有力证据。

无论是从创作动机、个人才华,还是生活阅历与小说细节对应等多方面考量,曹颜都比曹雪芹更具《红楼梦》原作者的特质。《红楼梦》的作者之谜在岁月长河中隐匿许久,如今曹颜这位被历史尘封的创作者逐渐浮现,让我们对这部千古奇书有了全新认知,也为红学研究开启一扇新窗,激励后人继续探寻其中无尽奥秘。当我们重新捧读《红楼梦》,那些曾经的疑惑或许能在曹颜的身世经历中找到答案,书中的一字一句,都承载着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与对时代的深刻洞察,等待我们去细细品味。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