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近年来,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夏季的热浪一波比一波高涨,冬季的寒潮一轮接一轮到访,气候危机“灰犀牛”正在向人类袭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思考,自己日常吃穿住行中的选择,会对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能为改善环境做些什么改变。
这时候,企业能否为消费者提供“可持续”的低碳消费选择,开始变得重要起来。
为了能让大众更好参与到碳中和行动中来,很多企业做了不少的思考和探索,一方面可以让消费者身体力行地传递减碳生活,另一方面建立了“了解-认可-共同践行”的认知链路,渐渐把大家期待的可持续明天真正变为现实。
简单一点
拥抱更便捷的可持续生活
出门逛街,我们会发现很多产品已经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做努力:康师傅、百事可乐等厂商推出了无标签产品。
安踏的店面中摆放着可回收跑鞋和零碳天丝™纤维制造的系列服装。
麦当劳的“零碳餐厅”陆续在全国各地启用运营。
绿色消费的趋势,正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进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作为提供消费品的企业,上接供应链,下接用户,更是承担着低碳减排的重要责任。
除了是日常可见的快消品企业,就连一向被视为碳排放量大户的制造业,也在根据自身的业务“量体裁衣”,答好碳中和命题。
前不久,海信家电集团发布的《2024碳中和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就像是一部家电制造业的碳中和指南,勾勒出企业低碳发展的经纬,亦是一份答卷,写满了企业对于碳中和的思考和实践。
白皮书中构建了从每个消费者的“小家”,到包含企业、行业在内“大家”的绿色转型目标和实践成果。对于家电产品的减碳思考,并不只是停留在制造一级能效的产品、创新绿色技术等层面,而是从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出发,打造舒适、便捷且低碳的生活场景。
像是日常洗衣时,很多人不能很好地控制洗衣液的用量,洗衣液放少了洗不干净衣服,放多了则需要更多的水来冲洗衣服。海信洗衣机产品便以控制洗衣液投入量为重点,通过智能识别、智能投放技术,控制洗衣液投入计量,从而减少漂洗次数,节水又节电。
空调总是被人们调侃为“电费刺客”,为了能让大家放心开空调,海信家电旗下的科龙小耳朵产品集成智能AI省电模式,开启该项功能后,每年能节省约270度电,相当于种植11棵树带来的减碳效果。
简单便捷的节能功能,不仅让低碳变得触手可及,也向大家传递了一个理念:可持续生活不会降低生活质量,而是以更绿色的方式重构高品质生活。
助推一下
不断拓展可持续的边界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曾提出过“Nudge(助推)”理念,是指在不剥夺选择自由的情况下,通过非强制性的选择架构设计,引导人们做出更有利的决策。
国内外学者也在尝试将Nudge理论应用到控制体重、慢性病防治等方面,助推人们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一些企业也正在利用Nudge理念,将巧妙的构思和简单的操作方式结合,润物无声地助推大众培养更绿色的生活习惯,一起为全球碳中和目标助力。
阿里巴巴发布的“88碳账户”,充分调动平台资源,记录用户在淘宝天猫、饿了么、菜鸟、闲鱼等平台上的低碳行为,并将其转换为积分计入88碳账户,用户凭借积分可兑换相应的权益。
同样拥有平台资源优势的腾讯,通过“低碳星球”鼓励用户绿色出行,随着用户公共出行次数的增加,成长值不断累积,逐渐解锁出“沐光之森、绿能群岛、海绵绿都”等主题,更能感受从灰霾天空到碧空如洗、从工业城市到低碳家园的奇妙变化。
除了面向消费端的行业,许多企业也在尝试不断扩展低碳技术的界限,围绕城市建筑和工业领域,全方位助推提升整个社会的“含绿量”。
华为聚焦数字能源,使用光伏产生的清洁电力为企业设备供电,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布局超快充,建设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推动清洁能源在各个行业的使用。
在钢筋水泥的建筑群中,海信家电ECO-B智慧楼宇融和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让建筑运维更高效节能,能够减少超30%的能耗,破解了建筑高居不下的耗能难题。
各大企业种种的有益尝试,让科技创新和自然环境走向和谐共生的理想之境,低碳场景的边界不断被打破,助推解锁了更多绿色、多元的减碳解决方案,逐步建立起了以可持续性为普世价值的群体观念。
再进一步
凝聚更大的可持续力量
我们乐于见到可持续风潮的流行,但可持续发展还要靠更大的力量来托举,从企业到其所在行业的全价值链,都要加强低碳建设,形成新的低碳生态链条。
根据麦肯锡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要实现净零排放所需的支出约为9.2万亿美元。低碳转型的成本体现在从研发、采购、制造、运输等方方面面,这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在低碳转型的相关改造和创新上,要坚定投入大量资金。
传统的商业视角下,可持续是慢功细磨。由于生产环节冗长、供应链相关者众多,制造业企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需要额外的成本开支。但是在长期主义者的眼中,可持续并不是商业的对立面,而是一种更长久的未来商业模式。
为了不让可持续只停留在表面,企业们开始将其落入到与自身相关的价值链中,以期能为地球带来美好的改变,低碳转型由“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
从使用可持续材料,到推动供应链上下游的减碳进程,一款符合可持续理念产品的推出,往往对整个供应链有着积极的带动作用。
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能见到的是摆在货架上的商品,在看不见的采购、运输、回收的各个阶段,很多企业都在集众之力进一步减碳。例如,在海信家电的碳中和白皮书里,就展示了一条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低碳供应链:
首先是采购易于回收和再利用的绿色材料,在源头打好可持续的基础;产品运输优先使用新能源车辆配送,并选择最优路线减少不必要的排放;数字化仓储管理提高了货物管理精确度,优化仓储路径,避免能源浪费;“互联网 + 回收”的模式提供便捷的回收服务,让消费者可以更方便地参与家电以旧换新。
绿色生态链条的建立,把可持续理念传递给了供应链中的每个参与者,这也要求企业在寻求合作时,不只要考量利润收入,也要查看供应商是否有绿色发展的资质,计算今后合作的“可持续价值”,号召更多参与者加入到可持续的实践中来。
而这些隐于生活的可持续行动,由企业的公开信息披露和真实的减排数据来说明,也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低碳产品日益提高的“审视要求”。
界面新闻发起的《2023中国可持续消费报告》显示,大部分的受访者认为,企业“提供清晰、可靠、量化的低碳产品信息”更能打动消费者。
或许,能够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可持续进展,就是企业与消费者进行可持续沟通的着力点。
每一次的可持续行动,都是为未来的美好世界增加绿意。小到食品、服装,大到家电、建筑,当各行各业都在拥抱可持续浪潮,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的绿色转型实践和可借鉴案例,为地球带来更持久的可持续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