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死后,贾元春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惹恼皇帝,加速贾府灭亡

小涵读书 2024-09-18 14:06:46

【阅读提示】全文约2000字,阅读约10分钟

自古红颜命薄,林黛玉还是黯然死去。死讯传开,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悲伤不已。

但是贾元春却并非如此。

对于她而言,林黛玉的存在有诸多不变。

1.林黛玉在存在给贾元春的布局带来了不便

林黛玉和贾元春本身没有任何矛盾,也没有任何彼此对立的隔阂。

相反,作为贾家的亲戚,林黛玉的存在反而是“加分项”,作为林家之女,其身份地位不低于贾家任何一个后辈晚生。

贾元春作为贵妃,地位突出,身份尊重,无论做什么都无需借助林黛玉之力。

但是对于荣国府来说,林黛玉却是个尴尬的存在。

尤其是随着林黛玉年龄的增长,她和贾宝玉之间感情的升温,使贾宝玉的婚姻大事偏离了王夫人和贾元春设计的“轨道”。

对于封建大家族来说,贾宝玉是荣国府的未来,她的妻子必须是三从四德的女人。

林黛玉生性敏感,喜欢诗书读书,不愿意遵守三从四德,与封建家庭女主人的要求有诸多不同。

与她相比,薛宝钗三观较正,言谈举止不仅符合封建淑女的要求,而且深受贾府上下的认可。

为了保证贾宝玉的婚姻不出问题,贾元春通过赏赐端午礼物,暗示了金玉良缘,明确表态薛宝钗是自己选中的弟媳人选。

但是此事受到贾母和贾宝玉的极力反对。

贾宝玉在受赏的第二天,到宫里谢恩之际,否定这门婚事。

贾母更是借助清虚观打平安醮之际,当众宣布贾宝玉年龄太小,还不到娶妻年龄,否认了自己的主张。

从此,贾宝玉的婚姻大事始终处于悬而不决状态。

林黛玉死后,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婚姻大事就再无羁绊了。

2.贾元春促进贾宝玉和薛宝钗的金玉良缘

对于贾元春来说,她不需要林黛玉出力,却需要林黛玉让路。

林黛玉之死,虽然让她伤悲,但更多的还是高兴。

为了整个家庭的利益,林黛玉死后,贾元春重启金玉良缘之事。

其实,为了让贾宝玉迎娶薛宝钗,贾元春持续不间断地做出许多努力。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记载,贾元春让大家搬进大观园居住时,派太监夏忠到荣国府下一道口谕,内容很特别:

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

口谕只提到了薛宝钗和宝玉两个人。进入大观园后,薛宝钗的蘅芜院与贾宝玉的怡红院一样,都是五间大房,所以两人的待遇基本一致。

为了表达自己的暗示,她还借助赏赐礼物打出明牌。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记载,她通过赏赐的端午节礼物再次亮明态度。原文记载:

“老太太的多一个香如意,一个玛瑙枕。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大奶奶、二奶奶他两个是每人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香袋,两个锭子药。”

有了这些努力,贾元春的心思天下皆知。

林黛玉生前,贾母反对,贾宝玉反抗。林黛玉死后,再无羁绊。在这种情况下,贾元春会通过或明或暗的手段,促成薛宝钗和贾宝玉的金玉良缘。

薛宝钗自然愿意嫁给宝玉,对于她一个早已过了婚嫁年龄的人来说,当上宝二奶奶是唯一的出路。

3.贾元春促成金玉良缘给自己带来了无妄之灾,加速贾府的灭亡

对于贾家和薛家来说,薛宝钗嫁给贾宝玉符合两家的利益。

四大家族内部之间互相联姻,通过内部联姻巩固整体利益,形成强大的利益共同体,符合四大家族的利益。

所以薛宝钗嫁给贾宝玉,是四大家族的一件盛事。

但是对于皇帝来说,贾元春促进贾薛两家的婚姻大事却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

在此之前,皇帝已经将江南甄家问罪抄家。这个举动既是对贾家的一种警告,更是对四大家族一种警告。

贾家与甄家来往过密。甄家的出事让贾家惶惶不安。查抄大观园的当天晚上,贾探春就预言贾家早晚会被抄家。王熙凤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天晚上吓倒在病床上,第二天无法起身。

对于朝堂来说,时局总是不断变化,早年的功臣在繁华时代,不再是功臣而是负担,甚至可能是危险的存在。

四大家族利益捆绑的越深,影响力越大,对于皇帝来说越感到不安,潜在的势力、或有可能发生的危险都不符合皇家利益。

所以,贾元春越是操纵贾家的事情,越是会遭到皇帝的反感。

根据贾元春的判词推测,她最终被无情的赐死。

贾元春一死,贾家全族崩溃,四大家族也随之受到影响而解体,最终全部落入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4.启示

贾元春促进金玉良缘其实没有错,这种做法符合贾家利益,顺应了四大家族以往的做法。但是她没有考虑到皇家的利益。本质上是谋划事情的站位不高、人生的视野不宽导致的。

人生在世,尤其是关键岗位的人,随着位置身份角色的变化,必须适应新环境新身份,谋事做事必须学会“课题分离”,做那些与身份相符合,与趋势相契的事情,如果位置发生了变化,自己做事方式还是老思想、旧思维,少则使事情一败途地,大则害人害已害家。

所以,贾元春做事的失败,以及她的最后人生结局,是一面镜子,足以照亮我们每一个人的前行之路。

写在后面:

阅读《红楼梦》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常读常新的过程。随着个人的思考,对社会认知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对《红楼梦》文本中的人和事,也就有了不断地认知。甚至对以往自己个人观点也会有颠覆性的再认识。因此,敬请各位在阅读中,保持个人独立思考,疑问精神,批判思维。短文若能引发您的思考,乃是一大幸事。若是有不妥之处,也请海涵,毕竟只是一家之言,权当贻笑大方了。(本文依据《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红楼梦》程乙本/《红楼梦》相关内容整理推测而成。)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