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层高的大楼,总重高达80万吨,为啥承重柱不会被压垮?

鳄娱梨花 2025-01-13 18:02:39

文 |鳄娱海棠

编辑 |鳄娱海棠

上海中心大厦作为中国第一高楼,总高100多层,重量达80万吨,承重柱历经多年仍顽强。

事实上,任何一座摩天大楼要想安全耸立,都必须依托坚实稳固的地基。

虽然隐藏在地下看不见摸不着,却时刻承受着建筑物的巨大重量和外界风力、地震等各种作用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海中心大厦建造过程

从2008年奠基到2016年封顶,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建设者们的汗水和智慧。

而在这其中,地下基础工程无疑是整个项目的关键。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就需要先进行地质勘查,上海地处长江口,地质条件复杂,土层疏松。

勘探人员在工地上钻孔取样,收集各种地质数据,为设计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对场地的地质情况有了全面细致的了解之后,因地制宜地确定了基础方案。

用桩基加底板的形式,将大楼的巨大荷载传递到更深更坚固的地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海中心大厦采用的是钻孔灌注桩,这是目前公认的高层建筑基础首选。

施工人员首先用特制的钻机在指定位置开挖桩孔,孔径1.5米,深度50米,相当于16层楼高。

在软土地区打造如此大直径、超长的桩孔,对施工工艺和设备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为此,项目专门引进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造桩机,采用了泥浆护壁、清水成孔等多项新技术,确保了桩孔质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打孔只是第一步,紧接着要将笼装钢筋吊放入桩孔,再用泵车将高强混凝土灌注到孔内,一根桩柱方告完成。

上海中心大厦的桩基群由数百根这样的桩柱组成,

单根桩柱的极限承载力高达数千吨,整组桩基的承载能力更是达到了10万吨以上,相当于30架满载的波音747飞机的重量!

为了进一步增强桩身强度,工程师们通过在桩底高压注入水泥浆,使桩端持力层的承载力提高30%以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此密集的桩基群,再加上86米的基坑深度,在国内外都属罕见。

基坑开挖堪称整个基础工程的“重头戏”。

上海中心大厦主楼基坑面积达到12000平米,最深处34米。

如何在确保地下结构和周边环境安全的前提下,高效、经济地完成开挖?这是摆在工程师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此,他们采取了“筏板—型钢支撑—土钉墙”的支护方案。

周边用1200多根钢管桩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地下“城墙”,内部用6道型钢支撑梁支撑,犹如巨型“蜘蛛网”,将土体牢牢锁住。

基坑内还设置了纵横交错的降水井点,24小时不间断地抽排地下水,确保基坑内部的干燥安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这样,经过700多个日夜的连续奋战,

一个堪比“地下金字塔”的巨型基坑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紧接着,工人们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底板浇筑。

上海中心大厦的底板面积超过1.1万平米,厚度高达6米,总用混凝土超过6.5万立方米,相当于20个标准游泳池的容量!

如此大体量混凝土浇筑,对材料性能、施工工艺、温度控制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严苛要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确保底板强度和耐久性,工程师们采用了C80高强混凝土,掺入多种高性能外加剂。

并通过优化配合比,将水胶比控制在0.28以下,大幅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抗渗性能。

他们还采取了人工造粒、泵送施工、二次振捣等多项措施,确保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密实度。

考虑到大体积混凝土易产生温度裂缝,施工中还采用了冷水管冷却、梁柱二次浇筑等办法,将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5度以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经三年多的艰苦奋战,上海中心大厦终于完成了地下结构施工,为主体结构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伴随着地上结构的节节攀升,这个“超级工程”又创造了一个个新的奇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厦采用了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将建筑的稳定性与抗震性能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外框架柱是大厦的重要支撑结构,最大截面达到了2米×1.8米的惊人尺寸。

柱子内的钢筋直径达到了51毫米,如同粗壮的钢铁臂膀,将混凝土紧紧束缚,形成了一个个坚不可摧的钢铁之躯。

这些超大规格的框架柱可谓是"钢筋混凝土界的航空母舰",展现了现代建筑工程的非凡实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核心筒则采用了高强度混凝土浇筑而成,墙体厚度达到了800毫米,犹如一座坚固的堡垒。

在这个堡垒内,设计师们还布置了多道隔震支撑,犹如大厦的脊梁,进一步增强了结构的刚性和稳定性。

不仅能够有效抵御外力的冲击,还能确保大厦在强震来袭时屹立不倒。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海中心大厦在抗震设防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从基础到主体结构,设计师们全方位地布置了隔震装置。

大厦还配备了一套智能“阻尼器”,它由一个重达1000吨的钢结构和125根粘滞阻尼器组成,相当于在大楼内安装了一个巨型“陀螺仪”。

当遭遇强风或地震时,阻尼器可通过自身振动,吸收并耗散大楼的动能,从而有效抑制大楼的晃动。

经过验证,这套阻尼系统可将大楼的动幅控制在50厘米以内,远低于舒适度的要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强悍的硬实力,上海中心大厦在建筑设计上也独具匠心。

它的造型灵感源自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美学和空气动力学的设计手法。

大楼共分9个区段,每一区段相对扭转120度,整体呈现出优雅的螺旋曲线,既有动感,又不失大气。

据测算,这种流线型设计可使风荷载降低24%,显著提高了大楼的抗风稳定性。

同时集成了诸多绿色节能技术,如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太阳能光伏、自然采光通风等。

使建筑能耗较常规办公建筑降低21%,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超高层建筑节能环保的典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外大厦结构

纵观全球,上海中心大厦的“地基传奇”绝非孤例。

事实上,每一座傲然屹立的摩天大厦,都有着自己独特而雄厚的“地下功夫”。

在世界超高层建筑中,地基基础的设计与施工可谓是重中之重。

以全球最高建筑哈利法塔为例,这座高达828米的巨型建筑拥有一个深达50米的地下盘根,

这个盘根由192根桩柱组成,每根桩柱直径达到了1.5米,如同192根粗壮的钢铁之臂,深深扎根于地下的基岩层中。

桩端持力层选择了坚硬的基岩,确保了桩柱的极限承载力,使其能够承受塔楼巨大的荷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此密集的桩柱群犹如一个擎天之柱,将哈利法塔的重量均匀分散到地下更广阔的区域。

而在桩柱群周围,设计者还布置了防渗帷幕和人工挖孔桩,进一步增强了地基基础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个由桩柱、帷幕和挖孔桩组成的地下堡垒坚不可摧,为哈利法塔提供了稳如泰山的支撑。

确保了这座摩天大楼在风力和地震等外力作用下屹立不倒。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看马来西亚的国家地标——吉隆坡石油双塔,它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整体箱型基础设计。

这个基础深达36米,相当于12层楼的高度,由厚达4米的底板、外墙及内隔墙组成,犹如一个巨型的地下盒子。

这种特殊设计不仅使基础具备了更大的整体刚度,而且大大增加了建筑物的抗震、抗风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它将双塔的荷载均匀分散到更大的接地面积上,同时由于箱型结构的高度对称性。

使得双塔在水平方向上的抗侧刚度大幅提升。

即使在强烈的地震或飓风来袭时。也能将侧向力和倾覆力牢牢锁定,确保双塔在任何极端条件下都能稳如磐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即便是上世纪30年代建成的帝国大厦,其地基设计也堪称一绝。

当时,工程师们在基岩上打入了241根桩柱,并浇筑了7000立方米混凝土。

形成一个厚达6.4米的整体大底盘,为这座高达381米的摩天大楼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至今日,这个超过80年的“古董地基”仍在发挥着顽强的支撑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地基施工的材料、工艺也在不断更新迭代。

高强混凝土、预应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地基的承载力和耐久性大幅提高。

而阴极保护、外加剂、土工格栅等新技术,则从防腐蚀、防渗漏、加固等多个方面,延长了地基的使用寿命。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海中心大厦只是无数摩天大楼中的一个缩影。

在世界各地,还有许多高耸入云的建筑,如哈利法塔、吉隆坡双子塔等,它们无一例外地拥有雄厚的地基和先进的建造技术。

这些地基往往深达数十米,由数百甚至上千根桩基组成,每一根桩基都有着惊人的承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桩基,现代建筑的地基还采用了许多新型技术,如筏形基础、箱形基础等。

这些基础不仅能够均匀地将建筑物的重量分散到地面上。

还能够有效地抵抗各种外力的影响,如风力、地震力等。

此外,为了防止地下水和土壤中的腐蚀物质对地基的侵蚀,工程师们还采用了阴极保护、外加剂等技术,大大延长了地基的使用寿命。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语

在建造高楼大厦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地基的设计和施工,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材料,确保地基的质量和安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放心地在摩天大楼中工作和生活,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

0 阅读:4

鳄娱梨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