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的一生:悲惨婚姻、中年丧女,诗歌“救命”,感动中国

竹心影音 2024-11-25 21:52:18

没有想到,我一直喜爱的叶嘉莹逝世了,那个我一直在《诗刊》追着的传奇女神。

她是中华古典诗词世界里的殿堂级人物,她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她一生致力于中华古词的传承,她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捐出全部身家。

她一生苦难,但她也一生幸福,因为她是“诗词的女儿”,是诗词救她一命,同时也让她心灵不死,永驻我心。

苦难炼就诗心,求索成就诗魂。

纵观叶嘉莹的生命轨迹,就像如同一首跌宕起伏、苦难多舛的长诗,而诗的底色却是悲切。

叶嘉莹,原姓叶赫那拉,大概从她的父辈开始才改姓叶。她出生于北京的书香门第,但她自幼在家中学习,在庭院深深的北京院子,传统经典陶冶出了她一颗敏锐的诗心,同时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在她内心扎根。

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打破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

身为官员的父亲随政府西迁,再无音讯。

叶嘉莹前往学校读书的那一年,母亲又身患癌症,在她17岁时去世。

叶嘉莹未成年便失去了双亲的庇护,生活的突然变故带给她内心极大的震荡。

这时,诗歌成为了她灵魂的重要出口,她曾在一个风雪交加、寒风刺骨之夜跑回家,悲愤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尽夜狂风撼大城

悲笳哀角不堪听

晴明半日寒仍劲

灯火深宵夜有情

面对着世事无常、风雨飘摇,叶嘉莹该以何种心境来面对,她后来回忆起来说:“我在此后的人生中

遇到困惑或苦难时,常常会有一两句《论语》中的话闪现出来”。

当心有所感,而口不能言时,或许,只有诗词、只有内心里的那些信念给予她力量,努力地活下去。

当爱情流离失所,诗成为内心家园

因为家庭的变故,寄居在伯父母家的叶嘉莹,性情也变得内向孤僻、不擅言辞。

也因为有着这样的遭遇,她内心更加渴望一段稳定的感情、一个自己的家园。

从辅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叶嘉莹被分配到佑贞女中担任国文老师,而自己的中学英文老师也在这所学校教学,机缘巧合下,她们从师生成为了同事关系。

而这位英文老师因为喜欢叶嘉莹,就把自己的堂弟赵钟荪介绍给了她。从此,这个不爱诗词、偏好政治的男人,对秀外慧中的叶嘉宝展开了追求,而且是长达两三年。

一个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是醉心仕途、追求功名,他们本是两类人,叶嘉莹也没办法对他产生爱情的火花。

但是,好女就怕赖汉缠,她最终还是答应了赵钟荪,不是出于心动,而是出于愧疚。

1948年,24岁的叶嘉莹在南京结婚,由于赵钟荪在国民政府的海军部门工作,之后叶嘉莹随丈夫迁居台湾。

然而,到台湾不久,她没有等来她向往的安稳生活,却等来了丈夫入狱的厄运,于是生活的重担又全部落到了她的肩上。

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叶嘉莹把生活的苦难与痛楚化作了一首首诗歌。

她在《转蓬》一诗中写道: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诗中字字带泪,词中笔笔含悲,但写下就放下了,写下来就没那么痛了。

就这样,在丈夫入狱的三年里,她靠着热爱的诗词进行治愈和救赎,慢慢走过那段苦难的岁月。

丈夫入狱性情变,诗歌将她救赎

1952年,丈夫赵钟荪出狱,一家人终于团聚,破碎的家庭终于迎来团圆,

然而令叶嘉莹想不到的是,三年的牢狱生活,让丈夫赵钟荪性情大变,脾气变得非常容易暴躁,一言不合就摔东西,个性比之前更加的乖张、自私、冷漠。

而且,出狱后的赵钟荪因为找工作不顺,也把气撒在叶嘉莹身上,甚至对她进行家暴,经常打得她身上伤痕累累,不敢穿短袖出门。

风雨之后没有迎来彩虹,却是狂风暴雨。叶嘉莹不堪忍受,甚至绝望得想要一死了之。可是两个女儿又让她不舍离开,这让她陷在一种比死亡还让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中。

于煎熬之中,她写下这样的诗句: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在巨大的苦难中,她的领悟力却在愈加深入,达到了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感知。

她在自己的工作上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精进。功夫不负有心人,1966年,因为出色的教学和理论研究,她终于得到了前往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做交换教育的机会。

自此,叶嘉莹开始了海外执教生涯。

感动中国,一生只做一件事

20世纪60年代后,叶嘉莹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国外,也为欧美汉学研究者开启了中华古典文学的神秘大门。

时光倏忽,1976年叶嘉莹落脚加拿大,此时她的两个女儿也已成家立业。

就在叶嘉莹认为可以安享岁月静好之时,大女儿和大女婿却在一场车祸中罹难双双去世。

噩耗传来,致命打击,叶嘉莹把自己关在房中禁闭十日,写了字字泣血的《哭女诗十首》,表达锥心刺骨之痛!

尽管经历了如此悲恸,但她还是回到了讲台,继续她的诗词教学工作,只是,当她讲到杜甫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时,还是忍不住地小声啜泣起来,这样的诗句又怎能不牵动情思......

她曾说:“诗词是生命的救赎。”

她的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

她说周邦彦和苏东坡,她更欣赏苏东坡,苏东坡是将自己的得失、福祸置之度外的,而周邦彦是明哲保身。两个人同样经历了新旧党争,苏东坡是“委顺之名,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她觉得周邦彦的词里缺少一种博大的、深厚的感发的生命。

她喜爱辛弃疾,说他一生也没有忘记收复自己的故乡和故国。

正是因为她有着更加博大的家国情怀,站在更高、更广、更远的维度在面对自己的生命旅程,所以,在有一天看到中国的大学在招教师的时候,她立即提出了回国的申请。

甚至说:“我愿意自费回国教书,我自己出旅费,不接受国家一分钱,讲课也分文不取。”

2008年之后,叶嘉莹丈夫去世,她不再跨国奔波。变卖房产,拿出毕生积蓄,先后向南开大学捐赠3568万元,用以激励学生研习古典诗词。

2021年,叶嘉莹入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结句:

曾有记者问叶嘉莹诗词有什么用,她说:可以让你的心不死

“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是的,诗词的最大作用,就是让你的心不死,而且时时生长,永远年轻,深以为然。

0 阅读:10

竹心影音

简介:好音乐触达灵魂;好电影改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