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的选秀,就像一场每年举行的命运变局,有时候是黄金,有时候却是沙子。
当年的2020选秀年,大家都说是“小年”,觉得天赋平均却乏善可陈。
但5年过去,我们还能坚持这个观点吗?
重新复盘那些球员的成长轨迹,或许很多人会发现,那年的状元没有争议,但其他排名真的排错了,一些低顺位反而成了今天的惊喜。
状元之选:爱德华兹的“天赋开挂”之路篮球天才总是让人一眼惊艳。
2020年的状元爱德华兹,当时被认为是板上钉钉的第一选择。
5年后的今天,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可能是当年选秀大会最明智的一件事。
他的数据已经足够说明一切。
场均27.5分,成为球队的绝对核心,三次入选全明星,还在奥运会上帮助美国队拿下金牌。
这些成绩背后,是他与同梯选手拉开身位的天赋展现。
场上,他的突破和终结能力让人想起巅峰时期的迈克尔·乔丹。
就连很多球迷都笑称:“即便再选十次,他还是状元!
”
而最让人佩服的是,爱德华兹不仅有天赋,他还有拼搏的劲头。
不仅仅靠身体天赋,更是在技术上不断打磨。
5年来,他一直在进步,这种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有些球员的“上限”,远比外界想象得更高。
风格迥异的前五:谁在后程较量中逆袭?
如果说状元爱德华兹是毫无争议的,那他身后的几位球员可就充满了故事。
尤其是那些当年没有拿到高顺位的球员,5年后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
比如排在前五的新秀“三球”鲍尔。
他是那种天赋和商业价值双赢的球员:传球视野开阔,打球风格飘逸,深受年轻人喜欢。
5年过去,鲍尔逐渐顶住了“家族炒作”的声音,用场均27.3分和7.2次助攻的数据证明了自己。
有时候命运就是这么吊诡,当时选秀时他被排在第二,但如今大家普遍认为,鲍尔似乎更接近最有价值选手的范畴。
此外,马克西的成长也是一个亮点。
这位在选秀顺位仅为20多位的后卫,如今却用场均27.6分的爆炸表现,杀进了联盟的优秀后卫行列。
而哈里伯顿则是另一个有趣的案例。
当年的12号秀,而现在却成为了人们讨论重排时的前五必选。
17.8分和8.5次助攻的成绩,稳健而可靠。
每次看到这几位年轻人,都会感叹NBA的选秀,真的是一场耐力赛,不是比起跑,而是比谁跑得远。
当年的“冷门顺位”球员,如今个个都是宝藏?
让人意外的,不只有高顺位球员。
那些当初不被看好的“冷门”,如今站了出来。
比如贝恩,30顺位的他一开始并不被人看好,但5年过去,当年那些犹豫他是否具备NBA潜力的球队,恐怕都在拍大腿了。
如今的贝恩场均能贡献18.1分、5.8个篮板和5.4次助攻。
他是标准的“大器晚成”型运动员,以稳中求胜著称。
这些低顺位球员的崛起,实际上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当年的选秀策略。
或许球探、经理们过于看重当下的即战力,却忽略了球员长期成长的上限。
贝恩的例子并不孤单,每个赛季的联盟都会出现类似被“低估”的球员,他们是那些靠努力和潜质逆袭的典范,也深刻提醒我们——机会总是留给做好准备的人。
选秀“偏差”:从怀斯曼到奥克罗,他们经历了什么?
当然,每次选秀也总有失准的时候。
2020年的第二顺位怀斯曼便是一大遗憾。
带着内线天才的光环登陆NBA的他,一直没能展现出与顺位相符的实力,甚至几次成为冷热交替的边缘球员。
场均6分、1个篮板的数据,不仅让勇士球迷失望,更让他一度陷入交易流言。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当年排名第四的帕特里克·威廉姆斯。
相比起20顺位后的球员,他的数据平庸,场均9分、4个篮板,甚至很难吸引主教练在比赛关键时刻让他上场。
也许,不是他们不够努力,而是有时候选秀本身就是一场充满变数的赌局。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选秀顺位虽然重要,但它并不是一切。
怀斯曼和奥克罗的经历更像是一记警钟:选秀只是职业生涯的起点,随后的一步一步,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结尾:篮球的价值,不止于顺位和数据5年时间,足够让我们重新审视一次选秀的价值。
2020来的选秀年,虽经历了无数争议,但显然它不是个“小年”。
爱德华兹的王者姿态,鲍尔和哈里伯顿的后程爆发,贝恩这样的出人意料,都在不断提醒我们:篮球的舞台,属于准备充分的人,也属于那些能坚持走完长路的人。
这不免让我们多了些思考:篮球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顺位和数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那些球员在赛场上的每一次努力拼搏。
无论起点高低,他们所展现出的成长和突破,才是比赛最迷人的地方。
或许对我们而言,这也是一个启发:不管起点如何,只要不断向前,终会有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