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讨厌的3种说话语气,家长越早改变越好

孩子的心您要懂 2024-06-12 16:32:02

你有没有过以下这些困扰?

自己苦口婆心说了半天,孩子却一句也没听进去。

有时,孩子难得兴致勃勃想要说些什么,却被我们几句话把天聊死。

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不愿意跟我们沟通,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差。

其实,就像《父母的语言》一书中写的那样:

“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所以,想要亲子关系好,家长千万不要用以下3种语气对孩子说话。

1、反问式语气

养育过程中,家长面对孩子总是充满不耐烦,喜欢用反问的语气和孩子沟通:

“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

“垃圾桶满了没看见吗?”

“你做事能不能仔细点?多大的人了。”

“你怎么总是这样?”

换位思考一下就能感受到,反问的语气中,带着一种责备、嘲讽、埋怨,会让孩子感到自尊心受挫,产生消极、叛逆的心理,缺少改变的动力,故意不配合家长。

没有人喜欢被责备、被否定的感觉,时间长了,孩子会越来越抗拒和父母交流。

同样的意思,换成陈述、表达正面期待的语气,更有利于孩子把话听进心里去:

“这道题是基础题,你再看看书,肯定能做出来。”

“我看垃圾桶满了,该倒了。”

“以后做事如果能仔细一点,就更棒了!”

少一些情绪化的指责、反问,让自己冷静下来,描述看到的事实,然后提出希望,这种正向的表达,会让亲子沟通达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家长也给孩子做了一个好的示范,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2、不耐烦的语气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每次一遇见和孩子相关的事总是显得不耐烦:

孩子有问题总是敷衍了事,有时候甚至还会拒绝回答;

让我们陪他玩的时候,总是不耐烦地让他去一边;

辅导作业时发现孩子错一个就暴跳如雷…

为什么面对孩子我们总是静不下心来?

因为我们都不懂孩子,所以烦躁也会来得特别快。

就如作家显克微支所说:

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缺乏耐心的父母,总是想给孩子设定“轨迹”,并且不容许孩子出错,否则仅剩的一点耐心都会被消磨殆尽。

相信很多父母在孩子犯了一点小错之后,第一反应是批评孩子一顿,也不会问事情的来龙去脉。

殊不知,父母对孩子的不耐烦,不仅会消磨孩子的自信,还会滋生在性格上的怯懦,最后形成一个敏感而自卑的人。

教育专家说过:好的教育,要给孩子一点点时间。

每个孩子都是心无旁骛地接受父母的一切,但却没有义务承受父母给的无名之火。

如果父母愿意给孩子一点耐心和宽容,教育的结果就会不一样。

3、命令的语气

很多孩子,包括成年人都提到过一个现象:

有时候自己本来想做一件事,但是当别人命令自己去做时,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突然就不想做了。

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一个独立的人对自主感的需求——感觉自己可以决定一些事情。

自主感,会影响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做事的主动性。

在孩子小时候,家长简单干脆地命令孩子做事,他可能还愿意听。

但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对独立性、自主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有自己做决定、做选择的空间。

如果家长还是动不动给孩子下命令,孩子就会产生厌烦、逆反的心理,为了寻求自己的权利,故意和父母作对,教育也变得越来越棘手。

因此,聪明的家长,会懂得慢慢转变自己的说话语气,尽量避免直接命令孩子,改为商量、征询、提醒的语气。

比如:

“妈妈这会儿有点忙,可以把衣服收一下吗?”

“到做作业的时间了哦,晚了可能会耽误吃饭。”

“我们来商量一下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吧,定一个规则。”

这样的语气,营造了一种平等友好的沟通氛围,孩子感觉自己被尊重,会更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和父母讨论问题。

当然,这不是代表事事都要按照孩子的想法来。

孩子年龄小,对于一些原则性问题,大方向上还是得家长来把关,只是在一些不那么要紧的事情上,多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孩子商量着来,给孩子做决定做选择的机会。

这样的沟通方式,也更有利于孩子走向独立自主。

有句话说得好,每个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生活中,我们难免要面对各种焦虑,面对孩子时,也不免会有口不择言的时候。

但我们需要时刻记得:

父母好好说话,孩子成长的道路才能光明通畅,亲子关系的桥梁才能顺利搭建。

希望未来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变成一股连绵轻柔的细流,推动孩子无畏向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