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毛主席在看完一封电报后拍桌而起:“给我查,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1943年6月30日,边防司令部正在秘密组织会议,会议正在顺利进行时,突然有一个身穿黑衣服的人,拿着手枪冲进会场,没有任何多余的话,直接开始扫射。会议室正在开会的8名干部,因为躲避不及时全部牺牲,其中包括副司令黄骅。
此事非同小可,人们马上上报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得知此事后气愤不已,当即下令:“一定要追查到底。”
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真凶逐渐浮出水面,当时所有人对真凶都表示难以置信。
那么杀害军区司令黄骅的人究竟是谁呢?他又何残忍杀害黄骅?
1943年6月30日,冀鲁边军区副司令黄骅正在一户农家布置秋季反扫荡任务。此次会议非常重要,一直从早上商议到晚上。
由于天气不好,一直在下雨,晚上六点左右天就已经黑了,黄骅让手下借一个煤油灯。
手下刚出去没一会,就进来了一个穿着黑衣服,披着蓑衣的人。屋子里光线不好,没有人能看出来是谁,只能从身形推测出应该是名男性。
还没等黄骅问出口,神秘人瞬间从腰间拔出手枪,对准黄骅等人开始射杀,等警卫员听到枪声赶来时,只见8名干部都已倒在血泊之中。
警卫员不敢耽搁,马上将此事上报给了上级领导。
当天晚上,毛主席处理完手头上的工作,准备回卧室。毛主席刚刚起身想关灯,匆匆跑来一名警卫员,手里拿着一封加急电报。毛主席也没耽搁,马上从警卫员手里拿出电报仔细阅读。
这封电报来自边防军区,内容是:
冀鲁边防军区领导在开会时,惨遭敌人射杀,其中边防副司令黄骅最为惨烈,目前不能确定具体凶手,各部门都在等毛主席命令。
黄骅年仅27岁就当上了司令员,他在战场上有着聪明的头脑,安排的作战计划,每次都能使我军大获全胜。那么究竟是谁,敢明目张胆的在会议室开枪射杀高层领导?
刘贤权
谁是凶手对于黄骅等人的牺牲,上级领导非常重视,毛主席当即下令:“一定要将事情查个水落石出,以最快的速度揪出凶手。
冀鲁边军区政治部主任刘贤权连夜赶到案发现场,寻找有力证据。
但一场大雨增加了破案难度,一些关键性证据随着大雨被冲走了。再加上所有领导全部遇难,没有人能提供嫌疑人的相关特征,就连逃跑路线也被大雨冲的一干二净。
一时间,案情陷入了僵局,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小男孩开口说道:“冯叔叔带着人从后院跑了。”
小男孩是我军借住的这家农户的孩子,当时手下去借煤油灯,就是找的小男孩。小男孩刚点上煤油灯,就听见前院屋子里传来一阵枪响,由于害怕,他放下煤油灯就钻进了草垛。
过了一会,就看见一群人从后院跑出去了,其中一个他认识的是冯冠奎,就是小男孩口中的冯叔叔。
黄骅是军区副司令,而冯冠奎只是一个小队长,两人并没有交集,那冯冠奎为什么要射杀他呢?两人之间有什么矛盾?
被派来侦查此案的刘贤权虽对凶手表示震惊,但仔细一想觉得觉得也不是没有可能。
冯冠奎本就是土匪出身,在刚刚加入军队时,黄骅就曾担心,此人生性残暴,待在部队恐怕容易冲动。前来破案的领导正准备向毛主席汇报此事,恳请毛主席马上下令抓捕冯冠奎。
抓捕冯冠奎的命令刚一下达,司令总部邢仁甫就发来了电报,电报内容:
副司令黄骅已经被击毙,有想活命的,就聪明一点,不要反抗,听从司令安排,事情成功解决以后,马上投靠日军。如果不听话,有一点反抗,下场和黄骅一样。
政治部主任刘贤权一看到电报上写着“投靠日军”,就已经明白,司令员邢仁甫多半已经叛变了。
大家都不相信是邢仁甫杀害的黄骅,认为是日军或国民党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当时正处在抗战时期,实在没办法把凶手和邢仁甫联系起来。
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冯冠奎是邢仁甫一手提拔起来的手下,而且还调查到邢仁甫早就与日军勾结,成为了卖国求荣的汉奸。
当时受命抓捕真凶的政治部主任还没有邢仁甫职位高,没办法下令抓捕,只能上报给上级,让毛主席下令。
电报传到中央以后,毛主席并没有下令抓捕邢仁甫,反而邀请邢仁甫到115师开会。毛主席明知凶手为什么不下令抓捕?难道是因为邢仁甫职位高吗?毛主席决定放过他?
二人之间的恩怨邢仁甫于1929年正式加入共产党,在日军侵华时,他带领队伍奋勇反抗,带领小队开始游击战。12年后,成为冀鲁军区司令员。
他当时和战士们一起吃苦,从来没有给自己搞过优待。可随着职位的升高,在军中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邢仁甫最终没有坚守住底线,思想逐渐腐化。
再后来面对日军来袭,他选择放弃抵抗,甚至与日军勾结,企图投靠日本人。还在有妻子的情况下,找来宣传队的队员做小妾,在海边小岛上过起了皇帝生活。
当时他的所作所为引起战士们的不满,有人将此事上报给了上级,由于当时消息传递不方便,只有一小部份人知道邢仁甫的作风。
党中央知道此时以后,决定整治一下他的不良作风,最终决定派黄骅来到邢仁甫所在部队监督。
1941年6月,黄骅到了冀鲁军区,他大公无私的优良作风和雷厉风行的行动能力,很快在军队中站稳脚跟。
当时党中央想让黄骅利用实际行动来感化邢仁甫,可这不仅没让贪婪的邢仁甫得到改变,还为黄骅引来了杀身之祸。
考虑到诸多因素,毛主席并没有直接下令抓捕,而是秘密联系115师团长,配合抓捕行动。
一开始115师向邢仁甫发出邀请,前来商议要事,接到邀请的邢仁甫心里疑惑,觉得不是什么好事,于是在出发前多带了一队人马。
等邢仁甫到115师以后,马上有一名战士拔枪射向邢仁甫,好在他早有准备,马上转身逃跑。当时考虑到邢仁甫多带了一队人马,我军并没有下令展开追捕。
邢仁甫逃出来以后,来到了望子岛落脚,刚到岛上就遇到我军游击队成员。
邢仁甫本想要拉拢队长,见队长不受诱惑,又想到游击队长会暴露自己的行踪,下令让人把游击队长折磨致死。后趁我军休整期间,连夜逃到天津。
到天津以后,邢仁甫迅速投靠日军队伍,成为了一名走狗汉奸。但好景不长,日军宣布投降以后,邢仁甫就彻底失去了靠山。
为了自保,邢仁甫又加入了国民党。在天津解放战争中,我军抓捕了一位名叫“罗镇”的将军,带回军队以后,我军马上有人激动的喊道:“他不是罗镇,他是邢仁甫。”此时黄骅已经被害五年之久,终于在今天把邢仁甫抓住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纪念黄骅,我党就将新海县的名字改为黄骅县。同时在2014年,黄骅被国家列为第一批抗日英雄。
我们要深入学习黄骅的精神,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底线,要记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