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离世,成为三国阶段关键转折点。他这一死,径直引发夷陵之战。结果刘备抱憾离世,蜀汉开启诸葛亮掌权时期。从这时起,蜀汉还拉开了七次北伐的序幕。
说到关羽在樊城打的那仗,不少人就晓得关羽最后败走麦城这事儿。但实际上,当时曹魏跟东吴为了搞定关羽,那可是派出了能调动的所有兵力,几乎全体出动。
即便形势艰难,关羽仍顽强支撑了好长一段时间。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体能不断消耗,最终因体力耗尽,无力再战,丢了性命。
关羽究竟得迎战多少武将,最终又是因何战败的呢?
【关羽擅自出兵,一度“威震华夏”】
在公元219年,刘备拼尽全部力量成功拿下汉中,汉中之战就此结束。曹操刚吃了败仗回来,孙权就趁机发难,攻打合肥。曹操没办法,只能从各处调集兵力,去防御东吴的进攻。
尽管周边战事不断,荆州却相对安稳。究其原因,蜀汉、东吴、曹魏这三方势力在荆州形成制衡局面,同时,三方的主要兵力都在别处打仗,使得荆州暂时没有大规模冲突。
可刚传来拿下汉中的喜讯,蜀汉荆州的部队就有动作了。没想到,负责镇守荆州的关羽自作主张,调遣蜀汉荆州的主要兵力,去进攻曹魏掌控的樊城。
关羽眼光那叫一个犀利。常言“人病我打”,当时曹操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他顾,对关羽而言,这绝对是把曹魏势力从荆州驱赶出去的绝佳契机。
关羽敢这么行事,另有关键因素。他拥有假节钺的权力,这可是东吴和曹魏守将都没有的有利条件,凭借此权,关羽在行事上有着更大的自主性和决策权。
假节钺意味着等同皇帝在场。拥有假节钺权力的大臣,无需上奏,能自主决断各类事务。正因如此,关羽才得以趁曹操不备发起进攻,打他个猝不及防。
曹魏压根没料到关羽会有所行动。当时曹操那拨人,一门心思都放在整顿军队,还有应对东吴的事儿上,根本没顾得上关羽这边,对他的行动毫无防备。
听闻蜀军出兵,曹魏朝廷一片惊慌。曹操赶忙让于禁和庞德带着七军兵力,火急火燎去援救樊城。当时曹操的状况,想再调更多兵马,短时间内实在没法子。
曹操本觉得,让这支军队与樊城守军协同作战,起码能扛上半年。没想到,跟关羽一交锋,立马就被打得溃不成军。
那会儿突然下起大雨,关羽赶紧抢占了好地势,还让人备好船只。过了几天,江水倒灌,好多田地都被淹了。曹魏那三万军队也遭殃,一下子就没了战斗力,根本没法打仗了。
于禁与庞德带着残部赶忙撤到高地,可迎面碰上率水军杀来的关羽。关羽这边,人多且占着地形之便,这场仗,谁胜谁负,基本没什么悬念了。
最后,于禁遭俘,庞德奋战至死。这消息传至曹魏与东吴,曹操和孙权皆惊愕万分。曹操惊得都想迁都。多亏司马懿实在看不下去,苦劝一番,才让曹操放弃了迁都的想法。
不能怪曹操,毕竟《三国志》描述此段仅“威震华夏”四字,由此便能看出关羽当时的表现实在是太震撼人了,影响力极大。
安置好俘虏后,关羽领兵继续朝樊城行进。那会儿樊城已陷入孤立,没人能帮得上忙,要被攻克,不过是迟早的事儿。
驻守樊城的曹仁,一听说关羽打过来,援军又败亡,吓得差点直接跑路。满宠赶忙劝阻:“关羽这次能大胜,靠的是运气。要不是连着下暴雨,于禁就算败也能撑几个月。您要是弃城,魏军以后想进荆州就难了,咋跟丞相交代?”
曹仁本就是一员猛将,可听闻关羽没几天就把3万大军打败,心里还是犯怵。好在满宠及时提醒,他马上镇定下来,果断决定坚守城池,不轻易出战。
关羽短期内难以拿下樊城,如此一来,战事陷入了胶着状态,双方你来我往,一时之间谁也无法占据上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遭到东吴算计,最终败走麦城】
起初这仗本是蜀汉和曹魏之间的交锋,孙权瞧见有机会捞好处,便强行掺和。没想到,就因为东吴这一插手,整个战斗局势瞬间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事实上,孙权对荆州图谋已久。换种说法,在孙权看来,荆州本就该归属东吴。从他的视角,荆州乃是东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有将其纳入囊中的想法。
赤壁大战,东吴充当主力军。获胜后,依约荆州应归东吴。可刘备诡诈,借口自己没地儿,向孙权求借荆州。孙权心一软,居然就点头答应了。
之后孙权三番五次索要荆州,刘备总找借口推脱。起初讲拿下益州就归还,接着又讲拿下汉中才给。汉中之战打完,刘备又表示荆州一直由关羽打理,要讨荆州得找关羽。
孙权实在没办法,只好再次找关羽索要荆州。然而关羽表示,要是没有刘备下命令,他坚决不会从荆州撤出来。
孙权这下算是瞧清楚了,这哥俩儿相互推诿,很明显刘备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荆州还回来。
孙权心里盘算着,你要是不讲仁义,那可就别怪我也不客气了。
刘备无意归还荆州,孙权便打算自己动手。起初,孙权想着不打仗就能拿下荆州。于是,他专门派人去跟关羽谈联姻之事,指望靠这法子,不费力气就把荆州收入囊中。
一旦联姻顺利,凭借这层姻亲关系,想办法哄关羽来东吴,如此一来,荆州可不就相当于陪嫁的东西,顺理成章归东吴了嘛。
谁能料到,关羽为人自视甚高,压根就瞧不上孙权。直接不客气地放话:“我家虎女,怎能许配给你家犬子?”
关羽不答应联姻也就罢了,竟还说了那样的话。孙权听闻后,顿时火冒三丈,心里想着:“说我儿子是犬子,那把我置于何地?关羽必须为这话付出惨痛代价。”
关羽这话犹如引爆了炸药桶,彻底激怒各方,同时也在不经意间,给他日后最终走向败亡暗暗布下隐患。
关羽去攻打樊城时,也没忘防着东吴。出征前,还特意打探东吴动静。那会儿,东吴都督吕蒙病得厉害,回老家调养了,接替他的陆逊在当时没啥名气。
关羽专门去会了陆逊,只见这人一副胆小怕事样,连跟自己对视都不敢。关羽心里便踏实了,觉着东吴莫不是人才凋零,咋能派这么个毛头小子来。
关羽终于打定主意攻打樊城。即便如此,他还是安排糜芳、傅士仁带着几千兵马守城,目的就是防备东吴来搞突然袭击,确保后方安稳。
没想到,正当他水淹七军,威名响彻华夏之际,东吴却采取行动了。东吴瞅准他风光无限的这个时机,果断出手。
关羽之前所见的种种,全是故意做出来的,就是为了让他放松警惕、掉以轻心。吕蒙身体虽欠佳,却远没到非得回家调养的程度。至于陆逊,那也绝非无能之辈。
吕蒙靠“白衣渡江”这招,把蜀军斥候给骗了,顺利抵达吴军营地。这里说的“白衣”,并非白色衣裳,而是指老百姓平常穿的衣服。
在古代,平民常被以白衣、白身相称。就像《三国演义》描绘的黄巾之乱时,刘备救了董卓。可董卓一听刘备他们是白身,直接不屑地哼了声,转身就走,明显对他们几个极为轻视。
要是讲吕蒙现身让关羽始料未及,那荆州失守简直打得他毫无防备。关羽本没料到吕蒙会来,而荆州的丢失更是让他压根来不及应对。
樊城这边,曹仁拼了命死守,关羽一时半会儿攻不下来。曹操听了司马懿的建议后,从各处抽调人马,组建了一支大军,前去支援曹仁。
关羽后方这边,本应阻拦、牵制吕蒙的糜芳和傅士仁,居然直接投降,连仗都没打。如此一来,关羽此前针对东吴所做的防备工作,完全付诸东流,毫无意义。
关羽这下腹背受敌。孙权在关羽出兵后,给曹操去信,提议双方休战,联手对付关羽。曹操因此,多了层决心去支援樊城,关羽由此陷入两面受攻的局面。
常言讲寡不敌众,关羽纵有勇冠三军的本事,面对东吴和曹魏两支大军同时压境,也实在难以招架。没办法,最后只能无奈地从麦城败逃。
这么讲吧,要是东吴没掺和进来,关羽哪会落败。关羽本事可不弱,只是碰上的对手太奸诈,耍了手段,才致使关羽最终失败。
【细数一下关羽到底要面对多少猛将】
最终,关羽拼尽全力作战后死去。尽管战败,却不失荣耀。想想这场战斗,他要对抗多少厉害将领,就明白他的不易,虽败也值得人们敬重。
咱讲讲曹魏阵营,于禁跟庞德这两位,在那会儿可都是有名的将领。但实在是不走运,赶上一场暴雨,就这么着,很轻易地就被关羽给打败了。
接下来便是曹仁和满宠。他俩哪能敌得过关羽的大军,只好依托城池坚守,勉强支撑。等关羽撤兵后,他俩也带兵加入了追击的队伍。
之后,曹操又派了第二批援军。带队的是五子良将里的徐晃与张辽,还有殷署、朱盖、徐商等。这几位虽名气不算大,可也不是没本事的小人物,毕竟能被载入史书,多少都有点能耐。
就这般人马配置,关羽着实有些应付不来。曹魏派来的这批援军一到,樊城这边的局势就安稳了,关羽面对如此局面,压力陡增。
有趣的是,魏军对关羽仅作驱赶,没往死里逼。其一,魏军得防着东吴;其二,他们盼着关羽死于东吴之手。如此一来,蜀汉和东吴就会起冲突,曹魏便能从中获利。
再看东吴那,吕蒙担起了主帅的重任。而陆逊跟虞翻则在一旁协助他,一同为东吴出谋划策,助力战事。
这场战役,东吴野心勃勃,江东十二虎臣好多都来了。像韩当、蒋钦、周泰、丁奉、徐盛和潘璋,都加入围攻关羽。他们名气比不上蜀汉五虎将、曹魏五子良将,可各个能征善战,实力不容小觑。
孙权还安排族里的孙皎和孙桓去从旁帮忙。孙皎与孙桓身为孙权族人,被孙权派去辅助相关事宜,以更好地达成目标。
而且,蜀汉原先的守将,归降东吴后,也加入了对关羽的围击。像之前说的糜芳和傅士仁,这可当作他们给东吴的见面礼,以表忠心。
关羽碰上这般厉害且豪华的对手阵容,注定会失败。从这情况看,他的败亡是必然的,完全不算冤枉,毕竟对手实力摆在那儿。
关羽厉害之处在于,单枪匹马就在荆州掀起风云,声威震动华夏大地。曹魏和东吴为此全体出动应对。即便战败,他也远超众人。古往今来,能凭个人做到这般的,实在少见。关羽的勇猛与忠义,堪称无人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