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结局:吴姗姗被迫读中专,亲爹变后爹,重组家庭的痛

竹英的长大计划 2024-11-04 14:10:44

本文写的原著,和电视剧有所出入。

在《小巷人家》中有一对人家是重组家庭,那就是吴建国那一家,吴建国也是棉纺厂的工人,所以他的房子也分到了那条小巷。

吴建国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女儿的年龄比庄图南小一点,名字叫吴姗姗,儿子的年龄比林栋哲小一点,名字叫吴军。

很多人都说有了“后妈就有了后爸”,这句话在吴建国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亲爹变后爹

吴建国是棉纺厂的老员工了,工龄长,为人老实不怕苦,这么多年他一直单身带两个孩子。

工会看他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不容易,于是牵桥搭线给他介绍了轮胎厂的一位女工,名字叫张阿妹。

吴建国有两个孩子,是吴姗姗和吴军姐弟,而张阿妹有一个女儿,和吴姗姗一样大,名字叫张敏。

吴建国一个男人带着两个孩子不容易,家里有了女主人,自然日子也过得好起来了。

但是结了婚后,表面上吴家日子是红红火火,和和气气的,实际上吴建国这个亲爹已经潜移默化慢慢变成了后爹。

原著中通过林武锋的一个视角说出这样的一个事实:

林武峰对着吴家的方向努了努嘴,“你看老吴再婚后,家里干干净净,夫妻俩也和和气气地从不红脸。可你再仔细看看,排队买肉,姗姗排队吹风,小敏在家睡觉。”

林武锋是个细腻的人,他观察到吴建国再婚后,表面上夫妻和睦,实际上背后有人为了这个家做出牺牲了,这个人就是吴建国的亲生女儿吴姗姗。

那个时候买肉需要起的很早排队,尤其是冬天小孩都是喜欢睡懒觉的,而且天气又冷,而吴家每次去排队的只有吴姗姗,张阿妹的女儿张敏从来没有去排过队。

很显然张阿妹心疼自己的女儿,自然不会心疼吴姗姗,而吴建国为了家庭幸福选择委屈自己的女儿。

吴姗姗在这个家过得并不好,她虽然和张敏是同年级,但是不同班,两人上下学都不一起,可见吴姗姗在这个家很不受待见,哪怕在饭桌上吃一口肉都小心翼翼。

而这一切,身为亲生父亲的吴建国都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过日子,对于女儿的委屈丝毫不见。

当然这些都不过是生活小事,而吴建国最过分的是在人生大事上也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女儿,这种父亲让人心寒。

吴姗姗的梦

吴姗姗和张敏同年级,但是吴姗姗的成绩要好些,不仅仅如此,吴姗姗更爱学习,也更有抱负。

庄图南是小巷中第一个考上一中的小孩,未来还要报考大学。

看到庄图南如此厉害,吴姗姗很敬佩,而且听着庄图南描述一中的情景,让她心中也有了向往。

每次她都会求着庄图南给她从一中的图书馆借书,在书中她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也有了更大的憧憬。

原著中写道:

吴姗姗笑得腼腆,“我以前不想考高中的,自从看了庄图南从学校借的杂志,我突然觉得一中是不一样,看的书是外面借不到的,讨论的东西是我不知道的。”

所以吴姗姗是想和庄图南一样未来考一中,考大学,去见更大的世界。

不仅仅如此,吴姗姗那个时候也是情窦初开,对庄图南有了青春萌动的感觉,她渴望追随庄图南的脚步,成为他那样优秀的人。

其实这种感情如果好好引导,也会成为她人生的一个美好回忆,也会成为她未来奋斗的动力。

但是这一切都被她的亲生父亲和她的后妈打破了。

吴建国为了自己日子好过,私自改了吴姗姗的志愿,让她读中专,断绝了她的一中梦和大学梦。

如果说之前生活上的委屈,吴姗姗能够忍耐,如今在人生选择上,她的父亲为了一己私欲选择牺牲自己,她对这个亲生父亲只剩下了怨恨。

原著中写道:

说到“我爸爸”三字时,吴姗姗心中泛起了极端的失望和几分隐秘而不可深思的怨恨。

长久的努力和期望突然间落空,失望、痛苦,愤怒、怨恨如潮水般在心中汹涌起伏,吴姗姗再也无法抑制住强烈的不甘和极度的痛苦,她迅速低下头,泪如泉涌。

长期的委屈,让吴姗姗对亲生父亲吴建国彻底失望。

重组家庭的痛

吴姗姗的成绩是可以上一中,未来说不定可以读大学,但是张阿妹不乐意了,因为她的女儿成绩不好只能读中专甚至是职高。

如果吴姗姗真的读一中,未来读大学,毫无疑问家庭开支要多出很多,而且张阿妹面子上也过不去。

当吴建国夫妻向庄超英咨询报考中专和职高专业的时候,张阿妹毫不犹豫的将吴建国棉纺厂的名额留给了自己的女儿张敏。

原著中写道:

张阿妹重复一遍,“棉纺厂职工子弟读完纺织系统的中专,可以进厂,老吴去人事处问过了,小敏也可以……”

吴建国补充,“人事处说了,吴家只有这一个名额,小敏用了,姗姗就不能再用。”

张阿妹瞪了吴建国一眼,“姗姗成绩好,用不上这个名额。”

张阿妹希望自己的女儿张敏读棉纺专业的职高,以后分到棉纺厂,日后工作不愁,安安稳稳。

这里还有张阿妹的一个私心,那就是读这种职高的,多数是城里人,大家都知根知底,日后处对象过日子也是省心。

而吴姗姗如果报考教师或者卫校的中专,这种热门专业,农村学生报考也多,身边的同学可能有很多农村人,吴姗姗未来有嫁给农村人的风险。

原著中写道:

张阿妹叹口气,继续道,“纺织专业也有农村孩子,但没那么多,而且,如果毕业后进棉纺厂,厂里的青工都是城市家庭出身,门当户对,将来过日子省心省力。”

庄超英总算回过神来,“重点高中和中专是都是第一档,报了中专就没法报一中了,我听说姗姗想上一中,你们和姗姗商量过吗?”

吴建国不吱声,张阿妹道,“上了高中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中专多好,毕业了就有份好工作,学习任务也轻松,上学的时候没准还能遇上合适的对象,知根知底,还有共同语言,多好。”

这些现实问题张阿妹都明白,但是她还是自私的把吴建国棉纺厂的名额留给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张敏。

而吴建国的女儿吴姗姗就要自己考中专,日后看自己的运气了。

虽然庄超英和黄玲看不起吴建国夫妻这种做法,但是人家父母做了决定,这也是人家家里的事情,他们也不好说。

回去后,庄超英把这件事说给了林武锋和宋莹夫妻说,结果林武锋一针见血说出了吴家的问题。

原著中写道:

庄超英才说了几句,林武峰就明白了,“吴家负担重。”

黄玲道,“老吴工龄长,业余时间养鸡养鸭,他供得起两个孩子。”

林武峰道,“小敏的成绩不好,中专悬乎,张阿妹的意思是报中专和纺织系统的职高,保底将来也能进棉纺厂。不患贫患不均,两个女孩同一届,如果姗姗进了一中,小敏只能进职高,阿妹脸上不好看,老吴的日子不好过。”

黄玲瞠目结舌,“为了小敏牺牲姗姗?”

宋莹道,“老吴和武峰聊过一次,他说他两个孩子,小军还要供很多年,阿妹就一个小敏,中专或职高三年毕业就能拿工资。”

林武峰人情通达,“如果我们不能负责姗姗高中大学的生活费学费,就不要质疑老吴的决定,再说,重点高中和中专只能二取一,万一姗姗没考上一中,中专也去不了了,只能上职高或技校,老吴的想法不仅回避了家庭矛盾,也更稳妥。”

后来张敏顺利读职中,吴姗姗也去读了中专,那个时候张阿妹还觉得自己非常公平,两个孩子都有书读,家里的负担也少很多,也没有厚此薄彼。

张阿妹自以为自己公平,实际上她牺牲了吴姗姗的梦想,牺牲了吴姗姗的未来。

而身为吴姗姗的亲生父亲吴建国为了家庭和睦,为了自己的私心毫不留情的抛弃了将天平偏向了张阿妹母女。

这种情况其实在重组家庭很常见,表面上看起来和和美美,实际上这里面有人在负重前行,有人默默做出了牺牲,而且那个受害者往往是那个不被偏爱的孩子。

而吴姗姗非常可怜的成为了父亲为了维持家庭和睦的那一个牺牲品。

不过后来张阿妹也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后来她的女儿张敏失业了,因为那个时候的棉纺厂已经不是香饽饽了,那个时候需要的是知识人才,需要的是高学历,需要的是大学生。

而棉纺厂因为效益不好,最后一直裁员,甚至倒闭,而她的女儿因为那段历史被耽误,一直待业在家。

反观读了中专靠自己努力的吴姗姗,顺利成为了人民教师,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也算是当初张阿妹自私的报应了。

0 阅读:2

竹英的长大计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