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龄,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16岁女孩的名字,更像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符号。李湘带着她各种“刷脸”,小小年纪就频繁出入各种高端场合,结识各界大佬,这操作,你说她是为了女儿的“快乐童年”?
恐怕没人信。你说,这算不算一种“起跑线焦虑”的极致体现?普通人还在为孩子报个奥数班挤破头,人家直接把孩子“塞”进名利场,这资源配置,简直是开了火箭。
表面上看,这是李湘在为女儿铺路,打造人脉,但背后,我们是不是也该想想,这种“人脉投资”到底值不值?有人说,李湘这是“赢在起跑线”,给女儿创造了别人几辈子都奋斗不来的资源。这话听着刺耳,但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现实。王诗龄的朋友圈,估计早就超越了我们普通人的想象,说不定哪天就能和某个行业大佬谈笑风生,这机会,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也有人觉得,这根本就是“揠苗助长”。一个16岁的孩子,本该在校园里享受青春,却被拉到成人世界里“social”,过早地接触各种利益交换,真的好吗?会不会让她失去一些本该拥有的纯真和快乐?这种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童年只有一次,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还有一种声音,比较冷静。他们认为,李湘的做法,无可厚非,毕竟每个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但真正的成功,不是靠人脉堆砌出来的,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实力说话。如果王诗龄自己不争气,再好的人脉,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说实话,这三种观点,都有道理。
站在李湘的角度,她可能觉得自己在为女儿的未来做长远打算,不想让女儿输在起跑线上。但站在孩子的角度,过早地接触这些,真的能让她更快乐、更成功吗?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父母的教育方式”,但有没有想过,这种“起跑线焦虑”的根源,可能在于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当成功被定义为“拥有多少资源、认识多少人”的时候,父母自然会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争取更多的优势。
话说回来,王岳伦的态度也挺微妙。离婚后,还能和前妻一起出席女儿的活动,这心胸,不得不佩服。不管他们是不是为了女儿“作秀”,至少表面上,给了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形象。说到底,李湘的做法,其实也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普遍焦虑。大家都害怕被时代抛弃,害怕孩子落后于别人,所以拼命地往前冲,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只是,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我们是不是也该慢下来,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毕竟,人生的路还很长,重要的不是跑得多快,而是跑得更远,更快乐。就像王诗龄,未来她会选择怎样的道路,是继续在“人脉”的加持下前进,还是走出自己的路,这恐怕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